全景TEDxBeijing

阅读时间 13 分钟,快速阅读仅需 5 分钟。

可能让各位吧友猥琐的心灵失望的是,本文基本无图。我关于TEDxBeijing的全部图片都发到了CB,其中也多数是追逐明星大腕,少有聚焦美女。Jason正告我“我觉得这回美女不少啊,价值观不同吧”,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惜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携带了家眷而没带相机……真杯具……

那么本文将带给各位吧友什么呢?首先,我将用一条twitter消息的长度简短概括每段演讲的主要内容;然后为大家献上演讲的精彩片段;最后是我采访部分参会人士的内容。通过我的介绍,希望能带领大家感受会场的气氛,体会整个活动中的精华之处。

2009-11-18 9-08-54

TEDx演讲要点回顾,每人一“推”

为了能让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明白我们那一天听到的演讲是啥内容,我们把对每个嘉宾演讲的简介控制在一条twitter消息的长度之内。

关于以下所有嘉宾的详细介绍,请查看这里

如果想回顾当时演讲的全部内容,请查看我们的文字直播实况

如果你就是想看图,请先看上集(28P)再看下集(50P)

第一节

Steven Schvankert 通过讲述电脑科技如何帮助他进行潜水科考,帮助其他人进行科学探索,鼓励大家利用技术手段勇敢向未知挑战。
鲁可蒂 主要讲述她在CNN利用新媒体整合资源来主持的情形,同时也讲了她的个人经历。推荐了她老师的一本书《如何撰写广播新闻》。
章彦 讲述曾是临床医生,现为物理学者的母亲眼中我国医改的弊端和解决方案:发展社区医疗缓解看病难;提高医生待遇;发展中医。
江森海 讲述创意T恤品牌“创可贴”从诞生到发展的历史,和搞笑的推广手段。播放了在南锣鼓巷举行的山寨时装秀的录像。

第二节

柳素英 作为原电台主持人和在北京生活多年的老外对中国文化和习惯的感想,以及带领她戏剧社的徒弟们表演了机器人模仿秀小短剧。
蒋显斌 创建和发展新浪网的经历,以及创办CNEX纪录片基金会的初衷和他们的行动。播放了CNEX纪录片《音乐人生》片段。
何颖宜 展现了自己从早年参加艺术展,创办“包工头”乐队,到现在创办“箭厂空间”的一系列精彩瞬间。
Stefen Chow 讲述登山经历,包括一次遭遇雪崩的详情,展示了后来拍摄的发展中国家工人组照,和明清皇家建筑摄影作品。

第三节

洪晃 现代传媒的杂志《iLook》参考国外杂志创刊和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包括介绍了一期恶搞“山寨”话题的杂志。
伊泉 对中国自行车发展现状的忧虑,自己创建自行车俱乐部的尝试。为现场观众表演了精彩的自行车杂技。
郭怡广 呼吁观众们积极拥抱新媒体和网络资源,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现场朗诵了一首反映北京生活的英文长诗。

TEDx妙语连珠

下面是嘉宾们的经典语录。由我记得的语句,加上当时的twitter记录一同合并整理,所以不一定是原话逐字照抄。

Steven Schvankert

  • 建议大家使用Google.com而不是Google.cn搜索,因为谷歌中国是“阳痿”(Yangwei)的。
  • 探险以前必须在现实环境中进行(比如在丛林中猎象),现在却可以在网上完成。
  • Google Earth也是猎艳工具(Explorer Porn),我没准会在TEDXXX(色情TEDx,双关语)上讲这个。
  • (开始讲Google图书搜索)这里有出版行业的人吗?请举手——哦,没有。那就好了。

鲁可蒂

  • 在直播的时候,我利用Twitter、Facebook等多种网上工具和人们交流。事实上我直播时会在电脑打开TweetDeck。
  • 主播在遇到突发新闻的时候,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只讲述所知道的事情;说明来源;不做假设。

章彦

  • 医生的工资与人均GDP的比值,中国是1.1,美国是3.7。加纳和赞比亚的医生工资水平更是超过人均GDP的40倍和32倍!就算在国内,与公务员和律师相比,医生的收入也不占优势。

江森海

  • 偶的第一件Tee是跟帕里斯·希尔顿要的“我登上了长城”……现在已经成为收藏品了。
  • 偶们的第一次宣传活动不太成熟,但是蛮不错的。偶们把贴纸贴进了公共厕所,贴在电线杆上,还请秧歌队大妈穿上偶们的tee,拼成“Plastered”的字样。偶们的房东太太也戴上居委会大妈样的红袖章,上面写了黄色的“创可贴”仨字。
  • 2007年,偶们在南锣鼓巷举行过名字叫“胡同走猫步”的小型时装展示会,不过被派出所警告了。打那以后偶们就知道在北京的地盘上要守规矩了。
  • 2008年,偶获得了当年的英国商业大奖。在给偶们拍照的时候,偶举起了左拳头做大力水手状;可是China Daily刊载照片的时候把偶的左胳膊ps掉了orz。

柳素英

  • 在中国一个叫“小剧场”的演出场所就有200人的座位,大一点的就要上千人。中国人真是多啊。
  • 我很喜欢chinglish。比如“关系”和“请客”这类很中国化的词,都很难找到合适的英文翻译,有点独特的韵味。我认为chinglish不算是一种语病,而是一种对英语的革新。

蒋显斌

  • (演讲途中,一位观众的推里说)我从一个纪录片网站上看到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跟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是一样的。

何颖宜

  • 1999年那时候,北京还没有固定的艺术场所。在露天即兴演出,会被警察抓去拘留一两天。没开门的超市也曾经被用作艺术展示场地。

Stefen Chow

  • 如果涉及到照相领域,尺寸确实能说明问题,我就是因为拿着最大的照相机,所以才找到了工作。

洪晃

  • 你们想听中文还是英文啊?(台下:English! 中文!Chinglish! )Chinglish是自然的……
  • 我一说到杂志封面问题的时候,对底下的人就特别凶,他们评论我是“嘴跟机关枪一样厉害的香港女人,她的名字叫克里奥佩特拉(埃及艳后)”。
  • 我们有一期杂志是讲“山寨”的。有这么一页,左边是章子怡在elle(世界时装之苑)封面上,右边是杨二在山寨的封面上,那本杂志的名字叫“hell(地狱)”。
  • ilook 2009年最热卖的是国庆60周年特刊《中国真高兴》。(主持人)这本《中国真高兴》是不是和《中国不高兴》有联系啊?

伊泉

  • 总有人问我“你什么时候买车啊?”我总是告诉他们“我只骑自行车,不会买车。”可是他们一样继续这么问我。北京的新楼房甚至没有提供自行车停车位,说因为自行车“上路不安全”。我不明白自行车跟汽车相比,哪一个更危险?
  • 中国的年轻一代说起他们连自行车都不会骑,脸上还蛮自豪的。

TEDxBeijing人物面对面

这是在会议茶歇和社交活动期间,我对一些参会者的即兴采访回顾。
注:文中的问答式语句是为了增强全文的可扫描性而概括总结的谈话要点,并非谈话的原文记录。

安替:静下心来应对Twitter

最近一段时间《纵横周刊》没有更新,引发大家的猜测。安替说,《纵横周刊》项目现在暂停,主要因为周刊的模式受到了twitter等新兴媒介的冲击。

今年以来,twitter让互联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完全改变了中文博客圈的面貌。它甚至可以在以博客为主题的中文网志年会上“反客为主”。

长篇的深度报道如果不适应新型的阅读习惯,可能就无人问津了。安替并不是打算停掉周刊,而是几个月来,一直在思索一种适合周刊的转型方式。

Twitter特征 对人们的影响 对策
每条只有140个字的短消息形式 不再接收长篇信息,而是只接收信息的碎片 简明扼要的阐述观点
多种多样的客户端,尤其是手机接收 不再花上大块时间专门阅读,而是随时随地都在阅读 从休闲式的轻松阅读到快节奏的摘要阅读

Q=数年前你的一篇《新新闻人指导手册》曾经被传媒专业奉为宝典,包括它本身在内,新闻业界原先的一些规范是否都到了该变化的时候?
A=这篇《手册》如今不仅大部分链接已经失效,就连手册中的主要内容——博客也受到twitter等的强烈冲击。但是,传媒行业和博客圈一些传统还是有信心继续保持的。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

Q=Twitter等工具是否已经开始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A=Twitter上关注的人比以往更多更复杂,获取信息的来源也一下子增多。现在已经基本不看RSS聚合,而只是通过twitter好友分享的链接来关注新鲜事。反正RSS里面有用的东西,也会有人把它们转贴到twitter上来。

Q=你见证了奥巴马会见几名著名的国内博客作者,具体情况如何?怎样评价?
A=具体情况可以去看当时在大使馆的twitter直播。奥巴马选用博客群体来代表中国网络意见是很恰当的,因为这些博客作者经过几年时间,积累下来很大的人气和知名度,足以作为他们资格的证明。Twitter明显缺少这种积累。这就说明博客依然在当今的中国互联网占据重要地位。

Stefen Chow:最重要的是一直努力

本次TEDx的一位演讲嘉宾Stefen Chow是曾经登上过珠峰的登山爱好者和摄影师。他在TEDx网页上的宣传照片是一副历经艰辛磨练的攀登者形象,有点像日本人;不过在台上,戴上一副厚重黑边的眼镜,浓眉之间显出了更多儒雅的风度,看上去又有点像是香港人。实际上他是在新加坡度过自己的学生时代的。

演讲结束以后,我找到了Stefen。因为他一直在用英语,我也拿出自己只会的那几句寒暄,后来他说,“你用中文说也没问题的啊。”笑过之后,提问就变得轻松了很多。

Q=有很多人都不断被珠峰所吸引,他们很想自己去登山,可是体力又不允许。你是怎么被选中成为登山队的成员?最后能登顶的最重要的因素又在哪里?
A=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登山队,我经过很多轮的选拔,一直被选入最后发起冲击的队伍,只有5个人。
我只能说登顶成功是各种因素的结合——体力,时机,天气,还有运气。并不是说你具备了自身的条件,就一定能上得去,这里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有人登顶时比别人运气好,所以困难相对要小一点。但是可以肯定,只要能登顶,在此之前都经历了大量的训练,要吃很多苦的。我从被选进登山队之后就经过很多很辛苦的练习。所以,我觉得即使有人发起冲击了,最后失败了,他们一样值得我们尊敬和佩服。

Q=现在电视上经常宣传又有谁登上了珠峰,有一些企业家也登珠峰,然后奥运圣火到珠峰也是说去就去了,还能把摄像机搬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你足够有钱,就一定能上珠峰,这么说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吗?
A=确实奥运圣火上了珠峰,也有企业家在交了很多钱以后,通过很刻苦的训练上了珠峰。但是也有很多人付出了辛苦,一直坚持训练,最后却没能登上去。奥运圣火在珠峰传递的时候,也是用了已经很有经验的登山运动员来做摄像。
应该说从人类第一次登上珠峰到现在,一共就是3500多人成功登顶。3500这个数字,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但是现在电视等等总是在宣传登山中的胜利者,我觉得这样就会让大家觉得还是成功的多一点,或者成功不是那么困难的。实际上不是这样。隐藏在数字后面,冲击失败的人们,尤其是因为客观条件不好而失败的人们,往往被媒体和众人所忽视

Q=在登山之后,你接下来进入了摄影的领域。你的影展也在国内展出,对于你的摄影作品和展出经历,你自己怎样评价?
A=我的照片在国内是在798展出的。如你所知,那是一个各种不同艺术门类混杂的区域,想要在其中找到某一个比较显眼的作品不容易。不过,我并没有刻意追求让自己的作品扩大宣传,我相信只要作品足够有特点,总能找到喜欢它的观众。而且,我也希望自己拍摄的系列作品,也包括关注基层工人的系列作品在内,能引起一些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这样我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Q=你的学生时代是在新加坡度过的。不知道你对中国大陆的学校和学生有什么样的了解,我们同样也很好奇新加坡的学习和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A=内地的高校我确实不是很了解。在新加坡的学校,如果你作为新加坡本地人就读,相对还是比较轻松一点,留学生承受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在新加坡如果想获得一份安定的工作和收入,还是要比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来得容易。内地的青少年面对的压力都相当大,包括买房在内,对他们来说都很困难。但是内地的学生应该相对的有继续努力的意识,不管前面可能多困难,最重要的是,要一直努力下去。只要坚持就会有可能,有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
登山的过程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登山要求你付出刻苦的练习,绝对不能有放弃的想法。而且这样一番努力过后,你对付出同样努力的人,也会有相应的尊重。即使你或者有人最后没有成功,你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已经足以使自己获得安慰。这也为你下一次向目标冲击做好了准备。

TEDxBJ其他相关资料

官方网站:背景资料介绍。

TEDtoChina:本次活动赞助商之一,也介绍了本次活动。

cnBeta现场报道新闻主题:排在最前面的几篇文章都是关于本届TEDxBJ的。如果您顺藤摸瓜还可以找到我们以前的直播回顾。

部分演讲嘉宾的twitter帐号:

  • Steven Schwankert @sinoscuba
  • Stefen Chow @stefenshow
  • 郭怡广 @kaiserkuo
  • 鲁可蒂 @Klustout
  • 柳素英 @iheartbeijing
  • 洪晃 (新浪微博) @honghuang

生日快乐的分割线

前天(写文章的时候还是昨天)是我21岁的生日。不管是从同学,还是从twitter好友那里,我都收到很多很多温馨的祝福。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个同学悄悄的送给我的礼物。

那是一封信。准确的说,是一个星期的日记。写信的人用文字勾勒出了心目中的我。然后,写了21个“生日快乐”。

我收到的其他生日礼物包括别人轰炸而来的短信,一只倒霉熊玩偶,一个“Shift”按键台灯(颜色是黄色),还有一袋大虾酥,等等。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封信。这是只属于我的礼物。我强烈的感受到,我至少在这个世界上某个人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文字让大港寒冷的冬天充满橘黄色的阳光。在生命中新的一年里,我仍将继续心怀感激,努力前行。

49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