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CD看探索式互联网

阅读时间 3 分钟,快速阅读仅需 1 分钟。

今天我买了一张CD,全是外文歌曲,因为我发现自己很久没听新歌了,所以去找新鲜感。从这件事,我想到了在互联网上的猎奇。我为什么买这张CD?当我买另外一张CD时,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也就是说,这张CD只是刚好做了“替死鬼”。就像家乐福一样。

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我会买这张CD?

因为我到音像店,对比了好几张,发现这张相对不错,就买了。

没之前我知道CD的歌吗?

不知道。我是抱着尝试的态度的。

这是一次猎奇的行动。

说到互联网,李开复老师在博鳌亚洲论坛“互联网的未来”分论坛上表示,中美互联网用户的差别在于,美国的用户更多是在搜索,中国的用户更多是在探索。

如果没有这次买CD的经历,我们不会想起这句话。

我们为什么要搜索?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去搜索,以寻找更多的信息。

我们怎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打比方,我要搜索一本名为《卧底经济学》的书,为什么我要搜索这本书?可能因为我听别人介绍了这本书,也有可能我在阅读《魔鬼经济学》的时候,在附录里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

也就是说,我不能凭空想象出一本《卧底经济学》,必定有一个信息的来源。

因此,不管我们在搜索什么,都是事先已经知道要搜索的内容的一部分,或一个细小的片段。

那么,这一细小的片段从何而来呢?

你可以从书上得到、可以从朋友介绍里得到、可以从搜索引擎相关搜索得到、可以从一本书的类似书目里得到、可以从门户网站的介绍里得到、从可能吧的介绍里得到……来源可以是一亿个。

《长尾理论》里说了一个小故事,1988年,Joe Simpson出了一本《触及巅峰》的书,但这本书销量很差,基本上在10年之后就被人忘记了。10年后,Jon Krakauer出版了一本名为《走进空气稀薄地带》的书,亚马逊的读者在购买此书后,在评论里指出有一本更好的书-《触及巅峰》,很多人看到了这一评论,然后有更多的人购买了《触及巅峰》。

抛开这个故事中涉及到的“长尾”不讨论,我们注意到有人在《走进空气稀薄地带》介绍了《触及巅峰》,这是《触及巅峰》引起注意的根源。

也就是说,很多人之前并不知道《触及巅峰》,后来却购买了。这不是他们搜索得到,他们不可能凭空想象出一本《触及巅峰》,而是猎奇得到的。

回到我买CD的经历,如果我事先知道我要买什么CD,我不需要到音像店挑选,不需要听店员的介绍,直接买了就走。但问题是,我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买什么CD,我需要在多个CD里寻找、挑选。如果只有10张CD,我可能会挑选A,如果有100张CD可供选择,我可能会选择K。

同样的,中国互联网也是一样,当你有限的信息选择里,你可以选择了A,当有更多的选择后,你可能会选择B。中国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探索互联网。

为什么李开复说美国用户更多在搜索呢?个人认为,这是对一个平均水平而言的,而并不是说全部的人。美国互联网比中国互联网发展更“前”一些,他们知道自己要找什么。但之前他们必定有探索的过程,而中国互联网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有人说中国互联网比美国滞后5年,不无道理。

如果说,中美用户都在搜索,那么可以说美国用户在做垂直搜索,而中国用户在做水平搜索。

2 条评论

  1. 没找到留言的地方,就来这了。

    想和您做个友情连接

    博客名字:夏天博客

    网站地址:www.52ai.net

    我的博客虽然才开始写,但都是自己原创的文章,

    主要记录我在深圳的生活和讨论互联网的博客

    我已经加上您的连接了,希望能通过!^_^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