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有精神病!

阅读时间 4 分钟,快速阅读仅需 2 分钟。

本文首发于《电脑商情报-家用电脑》,报刊编辑将我的文章修改得非常通顺,看来我的语文真的不合格

事隔一个月后再讨论这个话题,是不是旧了点?

11月8日,全球第一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网瘾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网络症状界定有7项标准,其中一项量化的指标是评论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6小时,且这种症状达到或超过3个月

(pic via)

大概估算了一下,现在上网时间能达到一天6小时的,基本都是大家口中的80后和90后,也就是30岁以下的人群。专家们又说了,因为工作关系每天面对电脑10小时以上的不算,那么我们再减去20岁以上有工作的-结论出来了:这个所谓的“诊断标准”主要针对的是还在读书的学生

假如这个诊断标准是成立的,那么我国特有的“网瘾精神病”的主力军就是这些“祖国的未来”。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有些搞笑?

让我们来做个假设:

一个年轻人喜欢读书,每天要花6小时来阅读各种刊物(包括杂志,小说,漫画,报纸……),哪天不看就心里难受。因为沉迷于此,他很少和朋友去玩。请问,这个人是否有精神病?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那么认为,最多会说这个人是个书虫。

但是,假如这个人不是通过互联网来阅读,那么他完全符合专家们提出的网瘾精神病诊断标准。

注:这些标准如下:

1、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

2、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3、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烦躁等症状;

4、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5、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从没病到有病,只因为他换了一种阅读介质-原来一切的矛盾就是互联网。

在电视开始普及时,很多孩子都对这个新兴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不少家长因此认为电视是“毒草”,当时甚至也有人发出电视会毁了祖国的新一代的哀叹。可现在,当年看着电视长大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互联网也取代了电视,成为了新的“万恶之源”。

互联网的介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这是无法抗拒和必须适应的。RSS技术更是将获取信息提上十倍的速度,作为更加能够适应新兴事物的年轻人和孩子,对网络的喜爱和对便捷生活的依赖都是情理之中的。只要控制好不良信息的传播,互联网带给他们的,将是精神上的放松、朋友间的交流,更是发掘自己兴趣、发展自己特长的良好途径。

虽然会有一些令人遗憾的个案发生,但这其实和看了武侠小说就去五台山拜师、看了电影就学古惑仔打架一样,是不能以偏概全的。但是,对互联网的一知半解,使那些无法与孩子沟通的家长找到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互联网是邪恶的,却苦于无理论依据来教训孩子。

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有了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这下子,这些家长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还上网,再上你就是精神病了!

(pic via)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定制这份“标准”的专家就是居高临下的家长,他们不但没有去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去尝试网络为工作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反而试图将自己保守的想法强加到所有人身上,强行将大家对新事物的喜爱、对方便生活的热情定义为“病态”。

当电视开始普及的时候,老一辈说电视会教坏人,他们尝试使用很多理由让电视看起来“很邪恶”。现在,专家们则是试图通过对学术上的定义去减弱互联网这一新事物的影响, 去扼杀他们跟不上的潮流,去掩盖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恐惧。

幸好,当年没有人跳出来说连续3个月每天看6小时电视就是精神病。否则,今天绝对会被人骂上一句:“你这人上世纪就有精神病了!

P.S.对报刊内容作了删节和修改。

50 条评论

  1. 专家可以很学究的辩解说“精神病”在医学上是个怎么样的词,是如何得中性,范围是如何得广;但是更多人会觉得这是一句含贬义的话。

    我小时候常听到的一句是: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去扫马路!

  2. 《人民日报》读得长久也是神经病…

    寡人乃专家也,近日见有其他一些专家叫嚣“每日上网6小时,就是神经病!”之论,而名扬四海,心中甚是嫉妒。故也学其等哗众取宠一回,而在此制定《读<人民日报>成瘾综合症临床诊…

    • 我觉得应该看到这个问题的本质,没有互联网,一样也会有杀人放火强奸。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利用互联网,就像当年老一辈说电视会教坏人,事实上它并没有。
      在没有找到本质原因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将原因归咎到互联网身上,它是个工具,是一把刀。你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

回复 破破的破船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