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还活着。我没有被滴滴司机刺死,也没有因为在微信发了一篇 100w+ 的文章被删后一蹶不振,至少在可能吧上,这些文章都在。
从昨天晚上到现在,关于「21 岁空姐被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后潜逃」的新闻就一直在我的朋友圈出现,也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滴滴有责任么?有,它可以为保护乘客把功能做得更好,并改变产品的社交导向。责任全在它身上么?不是。
开始论述之前,我想先分享几段相关的经历。
技术不应该给用户带来使用难度,而是提高效率,并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
这是我在使用 Google 智能音箱 Google Home 之后的总结。
智能、AI,是今年创投圈的关键词。如果你在京东、淘宝上搜索各种家电,多多少少这些产品都会说自己是「智能」的,到底什么是智能?把安卓系统塞到硬件里,这个硬件是不是就是智能了?我认为不是。在我的字典里,「智能设备」指的是当我说 1 ,它知道我接下来要说 2 ,当我还没说 3 ,它就能说出 4 的产品;同时,它知道我在 A 场景里说 1,需要的是 3 ,而在 B 场景里,我需要的是 2。
按照这个定义,很多在宣传上带有「智能」二字的产品根本不能称为智能,而是能而不智。
在一场被誉为世纪大战的围棋比赛中,评述人华以刚一边看着台下寥寥无几的观众,一边说,「今天我们只为台下的各位讲棋,今天没有直播也没有录播,只为大家服务」。
很庆幸,我亲身在浙江乌镇,也就是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地方,看了 Google AlphaGo 大战当前排名世界第一的柯洁,并听了华以刚的精彩评述。之所以感到庆幸,是因为我无需花时间在网上寻找直播链接。
当然,我不打算就能不能看到直播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多说无益。
关于人工智能,最近我有一些小思考,抛砖引玉,与大家做一些小分享。
好的会议是能产出成果且每个人能按计划执行,而糟糕的会议是在浪费每个人的时间。一个典型糟糕的会议特征是,有人在开会期间处理邮件、微信、玩手机。
有人说,创业公司开会是在浪费时间,如果每天的会议都是 CEO 开动员大会,那显然是浪费时间的。这篇文章说的开会,并不是领导一个人在台上「我简单讲三点」的一对多讲话,而是汇集集体智慧的会议,比如头脑风暴,比如讨论执行方案、讨论产品功能、市场推广等。这种会议是一种高效的推进项目手段,但并不是每个公司、每个会议组织者都知道如何把会议的效率最大化。包括上了规模的上市公司。
微信与苹果的关系越来越微妙了。
微信官方刚刚宣布,从今天开始,微信将关闭 iOS 平台下的赞赏功能,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如果你用的是 iPhone,你将无法给公众号作者和表情商店里你喜欢的设计师赞赏。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其实,大半个月前,我听到的版本不是这样的,不是微信鼓励作者放置个人收款码,而是顺应苹果的要求微信修改 iOS 客户端,将原先通过「微信支付」进行的赞赏功能,改为通过苹果的内购系统(IAP)接入。
这个调整的影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我们可以侧面看到,这样的调整,是微信与苹果合作与博弈之下的结果,微信(腾讯)与苹果的关系越来越微妙了。
距离我上一次认真写微信小程序已经有 3 个半月了,1 月 9 日,小程序上线时,我写了《小程序想要什么》,作为一篇 IT 文章,被阅读了 100 多万次,让我非常震惊,可见这印证了业界那句话:微信无小事,微信的事,是整个创业圈的事。
1 月 9 日时,我结合去年年底微信公开课 PRO 版张小龙的演讲,以及和微信内外的朋友聊天,推导出微信想通过小程序连接线下未被连接场景的构想。
那么,几个月过去了,这个构想实现得如何?诚恳地说一句,并不怎么样。或许这样的现状是微信团队预料到的,他们正在按原计划一步一步开放更多能力;也或许,事情有点低于他们的期望,他们也必须逐步开放更多能力,甚至改变一点点原来的构想,让小程序走上更正确的轨道。从微信指数,可以看到,小程序没有 1 月份那么火了:
微信公开课的公众号刚刚发布一篇文章,标题用了「重磅」二字,公布了微信小程序的 6 大新能力:
其中第 2 点,微信官方认为包含了 3 种能力,所以,一共是 6 种。
这篇文章,我依然采用推导的方法,聊一聊,3 个半月过去后,小程序想要什么。
有时,什么新闻会上科技圈头条,真让人摸不透。
2月14日,情人节,马化腾因为回复了 keso 一条朋友圈说催促微信的付费订阅功能早日上线,上了科技新闻的头条。应了那句话,互联网圈有 3 大高潮:支付宝有新版本,百度有新丑闻,微信有新功能。
微信做付费订阅,是必然的趋势,符合所谓内容创业的趋势,也符合微信的平台战略。但它极有可能不会以去年流出的「看标题看摘要然后付费看全文」的方式出现,甚至,有可能会以单独的「号」出现。
我尝试做简单的推理。
文章比较长,但值得深读。
这篇文章不是对任何事件的评论,而是我对于内容呈现,甚至对阅读产品设计的思考。
不管写什么话题,都会有 10-20 条留言夸奖可能吧的文章排版好看,不谦虚地说,在公众号领域,我的排版确实有些许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以至于有一次大辉老师用了我的排版代码后,有读者在底下留言,说排版和可能吧有相似之处。
你可能见过很多关于微信公众号排版的教程,告诉你应该用多少字号、用什么颜色、行距应该设置为多少,大部分教程或许对想速成或直接找一个 todolist 做工作交差的人来说,是有效的。然而,真正要做好排版,并不只是需要获得别人给的 todolist,而是理解排版背后的原理。
这篇文章,来自我在有可能学院的《微信内容运营》课程的一小部分,我想和大家分享,当我在排版时,我都在思考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