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知识该卖多少钱?

阅读时间 13 分钟,快速阅读仅需 5 分钟。

近半年,微课很火,付费社群很火,后者你可能没有加入过,但前者你或多或少都在微信群或长得像微信群的网页上听过,嗯,就是专家的分享。

这两天圈内很多人在玩在行新上线的产品「分答」,他们问我能不能给写个评价,我说你看我最近写的文章,都是说哪些公司做得不好的,万一我不小心黑了你们怎么办?况且我从来不写软文的,万一我写了读者不喜欢,我怕即使我没有进洗脚店,也会被读者拉到车里活活打死。

以上是一个冷笑话,看不懂也无所谓。

最近作为分享者和获取者,我分别尝试了多个知识分享产品,这篇文章零碎地说说我对各个产品的不成熟看法。篇章之间并非环环相扣,可以跳跃阅读。

o

 

小额购买知识

这部分主要讲最近很火的 3 个产品:大弓、值乎、分答。小额购买知识是指花较少的费用购买知识。

大弓

大弓是我的朋友 Aether 做的产品,公众号叫「大弓」,外界看到的大弓有 2 个版本,分别是「快消息」和「大弓有答」。

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大弓的两个产品,因为:

  • Aether 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他的这两个产品,一直在小范围测试
  • 在 Aether 打算去规模化运营这 2 个产品时,知乎都在恰当的时候做了 2 个几乎一样的产品

「快消息」是一个把文字一部分隐藏起来,付费查看的基于微信的产品,界面如下:

112.pic

现在这个产品已经下线。

和知乎 4 月 1 日推出的「值乎」很像对不?「快消息」推出的时间是今年 2 月。

113.pic

「大弓有答」是一个付费向他人提问的产品,同样,也是在微信里使用,界面如下:

115.pic

和「值乎」5 月 13 日更新的版本很像对不?「大弓有答」是今年 4 月推出的。

114.pic

不能说知乎抄了大弓,就像不能说数百家团购网站抄了美团一样,大家都看到相同的趋势,于是用了及其相同的方式去尝试。不过诚恳地说,我相信「值乎」有借鉴「大弓」。

大弓从一开始,只在小圈子里传播,最早是在 Aether 那些上了「年纪」的朋友们里传播,比如我,比如丁香园的冯爷(擦,我又黑人了)。对他来说,先在小圈子里尝试,验证需求后再去想运营策略是个稳妥的做法,小公司真的折腾不起。

我觉得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因为大弓这 2 个产品都没有技术门槛,是运营和内容驱动的产品,如果没有好的资源配合,很容易昙花一现。

值乎

值乎在 4 月 1 日和 5 月 13 日的两个版本,都证明了,即使有好的流量基础,这样的产品也有可能昙花一现。

4 月 1 日,作为愚人节的玩笑也好,试水也好,知乎推出了「值乎」,产品模式我就不做介绍了,和前面提到的大弓「快消息」基本一样,但界面好看不少,毕竟「快消息」是一个个人产品,「值乎」是团队产品。

和「快消息」不一样,「值乎」并没有采用邀请机制,谁都可以使用,而且知乎还专门拍了一个宣传视频来推这个产品。

因为知乎的流量基础,以及外界对知乎的高关注度,4 月 1 日当天,这个产品很火,很火,很火。五味科技的创始人王东烽老湿甚至写文章高度评价了它。

然后,然后就基本上没有然后了

5 月 13 日,「值乎」第二个版本加入了付费提问,模式和界面也与「大弓有答」相似,但这个时候,我已经几乎看不到有人在用了。

不管是「值乎」还是「大弓」,它们都没有解决入口的问题,它们的模式都是收费方(答主)将链接分享到朋友圈,让朋友来付费提问,那么,当愿意付费提问你的朋友都尝鲜后,除非你是名人,没有人会再来提问,因为你的提问链接不会被二次扩散 — 有多少人会愿意传播一个让别人赚钱自己毫无所获的链接?

分答

那么,如果解决传播和扩散的问题,是不是这样的 AMA( Ask Me Anything)产品就能成为一个持续的产品,而不会然后就没有然后?

不一定。

「分答」是「在行」3 天前推出的 AMA 产品,和「大弓」、「值乎」类似,但在传播机制上做了创新。它的基本模式是:

  1. 提问者付费提问
  2. 回答者获得提问费用
  3. 回答者只能用不超过 60s 的语音回答
  4. 答案可被他人再次查看,每次查看收费 1 元
  5. 提问者和回答者分获 0.5 元

对比着「大弓」和「值乎」来看,「分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播的问题,因为提问者为了获得收入,会主动传播他提出的问题。比如,昨天有个小姑娘给我提了这个问题:

a

这个问题被他人听了 500 多次,于是我和她分别获得了 250 元,她投资了 10 元,额外获得了 24 倍收入。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生意?然而问题来了。

这两天在行的运营人员不断找所谓的「KOL」开「分答」账号,让他们回答可能被再次查看答案的问题,比如这两天,他们邀请了《奇葩说》好几个辩手来开账号。

b

这个运营思路和微博早期(以及长期)的思路是一致的:

靠名人来拉流量和维持新鲜度

和微博不同的是,微博能持续为名人带来名声,将他们的声音放大,而「分答」不行,至少目前不行,那么,「分答」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粘性的,他们可能觉得好玩,反正也能占上早期的流量红利,试试也不会怀孕,为什么不试试?但然后呢?跑了。

对于听回答的人也是如此。你邀请一个名人上来开账号,我作为一个屌丝,我的提问他可能不会回答,甚至可能过了两天新鲜度下降后这个名人已经不用「分答」了,我作为他的粉丝,已经听了他过往的回答,为什么我还要继续用「分答」?要知道,我用「分答」是因为看到我喜欢的某个名人在,并不是我需要这个产品。

有人可能会说,微博不也是靠名人吸引普通人注册,然后人们就留下来了么?是啊,普通人还可以和普通人交互,他们关注的名人只是他们信息流的一部分,但「分答」呢?这是一个典型的 45 度角平台 — 你在仰视所有人 — 没有人和你平等交流。

又有人会说,在行不也是个 45 度角平台么?为什么它做得不错?在行是 1 对 1 咨询服务平台,你当然是要找专家解答问题。而「分答」的「60 秒」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用问答包装的微博产品,它是一个内容猎奇产品。

内容猎奇产品不也是个好产品么?你看最近有很多 VC 都投了内容产品啊。内容产品没有好或坏,内容产品需要的运营力量比任何产品都多,它的运作方式是媒体式的,就像门户网站需要大量的编辑每天更新首页、撰写内容,在行真的打算要按这个思路去运营的话,我想,他们需要增加不少运营人员。

我没有和姬十三老湿深入聊过,我有个不成熟的猜测,分答可能是在行社交化的第一步,交易即社区。在行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基于线下,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社区,但分答可以。

大、值、分

我想到的,前面这 3 家公司的人肯定都会想到,就像我认为我能想到百度的搜索广告能谋财害命,李老板也能想到一样。

大弓的两个产品应该不会再以目前的形态去运营,值乎作为「知乎 Live」的试水,也已经完成使命了,分答接下来会怎样我不知道,我只能表达我的担忧,媒体化运营要花的人力物力会有点多。

换个思路来讲,这 3 个产品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小额购买知识或许可以规模化

不过,我认为这样的产品更适合垂直领域去做,比如心理咨询,比如疾病咨询。如果有一天丁香园上线了一个类似的产品,我肯定不会觉得奇怪。

多花一点钱

这部分主要讲 3 类产品:微课、在行类咨询产品、付费学习社群。

各种微课

微课是近半年非常火爆的教育产品。

实际上,我不太愿意给它加上「教育」这两个字,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到知识,但微课的形态并不能确保这一点。或许用「分享」更合适,因为分享者不需要关心听众是否真的完全吸收。

微课最早起源于微信群,组织方叫上一个专家,设定一个时间,招募听众后,一同拉到一个微信群。专家用语音和图片的形式分享知识。

后来,因为微信群不能确保每个人都付费进入,有人开始使用支付宝的经费群,也有很多公司开发了基于微信的网页微课产品,产品外观和微信群很像,但用户需要获得邀请权限或付费才能去听课。

3_pic

从分享质量上来说,微课是一个不及格的产品:

  • 语音异步分享,造成听众听课不同步,互动不同步
  • 分享者对着冰凉凉的手机讲课,看不到听众的眼神,无法调整最佳的分享节奏
  • 如果前 2 个问题无法解决,那么微课分享和播放一段录音没有区别,但实时讲课的音频质量比录音差太多

但是,我相信开微课的人,看重的并不是分享质量,也不期望从一两次微课里赚到多少人民币,他们在乎的是:

导流

微课是用低价或免费分享的方式吸引高付费用户的极好手段

基本上,90% 以上的微课,到最后,讲师都要推销自己更高收费的课程,或他要销售的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微课是个好的流量入口

在行

在行是目前做得最好的咨询平台之一。我是在行的第一批用户,当时我上一家公司刚刚关掉,正在休息期间,姬十三跟我说,「阿禅,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赚点零花钱」。于是我在在行上开了几个话题,因为那时正在休息,时间充裕,我有时一天接 4、5 个咨询 — 那时我定价 200 元/小时/次 。

后来,我把价格提到 500 ,现在提高到 1000 ,每月接到的单量比以前少很多 — 这对于我来说更好,因为作为非专业咨询人员,我不期待从咨询中获得多少收入,对于我来说,在行有这 2 个用途:

  • 在在行上出售我某方面的知识,相当于一种大众认可,在某种程度上,我需要外界对我的认可
  • 我希望通过在行认识将来有合作可能的人,不管是我去找别人,还是他人来约我
  • 为了认识更多未来可能有合作关系的人,我曾经把一个话题设置成 1元/次 ,可是最后被官方以可能导致刷单为由禁止了。

但我可能不是典型的行家。

在行最早开始做时,邀请的行家都是互联网、创投、金融领域的,因为那个时候他们首先切的是互联网人群,互联网人群很多人创业,创业需要咨询,于是在行在起步时切中了这个需求。

而现在,在行上有数千名行家,除了创业咨询,还有摄影、形象、运动、旅行、母婴、心理、保健等。

c

这些非互联网领域出现了很多「专业行家」。

专业行家和我这种挂名行家不一样,他们的工作本身就是咨询,比如心理咨询,比如健康咨询。他们肯定会成为未来在行的主流专家

keso 最新一篇文章提到的,他认为共享经济是有边界的,到达边界时,共享者会趋于专业提供者,而非业余共享者。比如滴滴出行继续演化,最后肯定会全是全职司机,而非偶尔来个企业高管没事干拉拉活。

我认同 keso 的观点,在行接下来肯定会吸收越来越多专业咨询师,他们以咨询为生,在行是他们获客的渠道。而我们这些业余的,不打算通过在行「挣钱」的行家,可能会慢慢疏离这个平台。

付费学习社群

应该是去年年底开始,各种付费社群兴起。业界谈论得最多的,莫过于李笑来老师的「共同成长」以及「七年就是一辈子」两个群。

12_pic_hd

这两个群目前为李笑来老师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 200 万,基本模式是:

群成员交费进入群聊
入群费用随时成员增多会随之提高,目前共同成长群的入群费用已经是 28000 元
管理员定期让群里的一个成员做分享,其他人提问,形式类似微课
除了自己建付费社群,笑来老师也为其他人建立和运营社群。他在 3 个月前连续约见了数十人,试图用帮助、投资等方式,协助他们建立付费社群。

这些付费社群的典型特征是:

  • 围绕某个垂直主题
  • 成员之间互助

锤子发布会的幻灯片制作者许岑在笑来老师的帮助下,建立一个付费社群,年费 4500 元,他会为群成员提供幻灯片相关的材料和幻灯片点评,也会不定期直播,讲授幻灯片技巧。

这 4500 元你觉得花得值吗?有人觉得值。如果能解决我的问题,我也会觉得值。值不值钱不能光用数字衡量。

这种模式能对于有一技之长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其轻量级的持续将知识转化为收入的方式。

注意题设是,有一技之长且有一定影响力。这两点缺一不可。一技之长好理解,那么,怎样定义有一定影响力?李笑来老师 3 月约见的数十人,他们的公众号关注者都超过 50000,这是他对「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解。

这样的个人有多少我不知道,我猜并不多,能想到且有能力运营社群,并用这种方式将知识换成金钱的人,我相信更少。对于大多数想用知识分享来挣钱的人来说,这个模式并不具备复制性。就好像你现在完全模仿 papi 酱,你也无法让你一个视频的播放量超过 100万。

微、在、群

以往人们不为软件付费,因为软件是一种服务,看得见但摸不着,那时支付也极不方便。现在,知识作为一种服务存在,人们认可无形服务的价值,同时,支付也变得极其方便,于是你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售卖知识。

前面提到的 3 类产品各有各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微课适合用来分享、导流,在行适合专业咨询师,付费社群适合那些有一定影响力且有一技之长的人。

还有两种有意思的知识「变现」模式

说了那么多,我们似乎忽略了线下培训。

线下培训

我是一个相信线下培训的人,即使现在有大量的线上课程,我依然相信线下培训有它的空间。

我认为线上教育能让一个人的技能提高,而技能从 0-1 获得,线下的效率更高。

在线下培训的场景里,讲师和学生的所有精力都放在课堂上,相比起在电脑屏幕前听课,你不会因为手机突然蹦出一个微信通知,不会因为你朋友忽然叫唤你一声,你就分神,甚至停止学习

线下学习对学习者来讲,不仅带宽最足,也相对更有约束力。在一个人并未掌握一项职业技能时,通过这样的强制学习,能更高效地让其获得知识,实现从 0 到 1 。

而当一个人已经从 0 到 1 掌握了一门技能,他可以通过线上教育来提高自己,这个时候,他的分神不会大幅度降低学习的效率。

这种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我相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除非 — 有人开发出一种能让人专注线上学习的产品。

内容分享(公众号赞赏)

写文章是一种知识分享么?是。值多少钱?我不知道。

两周前,我写了《为什么 Google 没有虚假医疗广告?》,有两条留言,大致的意思分别说,「又是一篇骗打赏的文章」,「写了这么长,原来是要打赏的」。

关于这两条留言,我想说 3 点:

  • 公众号有赞赏功能,没有「打赏」功能,「打赏」多多少少给人一种地位不平等,而在微信平台里,每个人都平等
  • 你对一篇文章赞赏几块钱,真的不会对作者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别高估自己的力量,别觉得自己有多牛逼
  • 阅读是免费的,阅读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服务,而如果我们认为服务应该有它的价值和定价,我们可以选择为阅读付费,况且,付费多少,由你自己决定

对我来说,我更多地认为,公众号赞赏功能是一种符号,跟大拇指一样,是一种符号。

点「赞」按钮是一件很轻易的事,我觉得如此轻易地对你表示赞赏还不够诚意,我愿意为我获得的知识或阅读后的愉悦,给你一个红包。

这是我在看别人文章时的想法,我愿意为给我带来价值的内容付费。

那么,一斤知识应该卖多少钱?

这篇文章是我最近使用研究各种付费知识分享平台的零碎想法,希望对你有帮助。知识与时间值多少钱,视获得者而定,我不知道一斤知识卖多少钱,或许他们知道:

1

3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