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我花 1 个小时修改的开源游戏。
我发现,不管我写微信公众号哪篇文章,都会有读者在留言区问我,我的文章是用什么编辑器排版的,我的回答都是,市面上的微信排版器我都不用,不是因为它们设计得不好看,而是所有的排版器都不符合写作的规律。
这篇文章,会告诉你我的文章都是如何排版出来的。
不久前,我看过一篇关于职场的心灵鸡汤,大致是说,小黄是一个企业里的管培生,他轮岗到任何职位,都指出该部门的不足,让很多同事和部门领导不喜欢,但这个「狠角色」竟然得到了公司的重用,过了三个月试用期之后用了两个半月直升经理,两年薪水翻了十倍,升至公司的最高主管。
小黄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他的座右铭是:
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今天又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在一个公司里做管理,关键是要狠,对所有人都要狠,要做到苛刻甚至不近人情才能成功,温良恭俭、皆大欢喜的管理者是不能成大事的。这个故事的主角我想应该也是小黄,同样地,他的座右铭依然是:两个故事总结出一句话就是:
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这种职场鸡汤其实是害人的,很明显,小黄这个人是虚构的,在现实的职场里,小黄可能早就被弄死了。
无论你在 Google 搜索「Copy China」还是「Copy from China」,呈现在你眼前的结果都是老外(主要是老美)写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如何抄袭美国,而不是别人如何模仿中国的产品。在维基百科上,你还能找到一个名为「Copy to China」的词条,里面列举了中国哪些公司抄了哪些美国公司,比如里面说到人人网和开心网是抄袭 Facebook 的、优酷和土豆是抄袭 Youtube 的、饭否和新浪微博是抄袭 Twitter 的,等等。
中国互联网行业真的没有创新吗?显然不是。GFW 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这点肯定没人反对。但这篇文章我并不打算讨论这个反人类产品,我想说的是,相比起 7、8 年前,我看到了中国互联网有越来越多可以让别人复制的东西,同时,我对「Copy」这个词也有了新的理解。
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每一个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避免被淘汰。我们每天都在摄入信息,不管是从与朋友交谈、浏览朋友圈、查看 RSS 阅读等,但摄入信息不等于学习,学习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吸收,吸收也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知识。
「别开发 app 了,做个公众号就可以了」
这是最近我和所有正在创业的朋友说的一句话,app 生态已经趋于饱和,低频产品已经没有开发 app 的必要,转而开发微信公众号(未来是应用号)将是最佳选择。
8 年前,当有人跟你说,先开发移动 app,再开发 PC 端,你会觉得那是开玩笑。2 年前,如果有人跟你说,先开发微信公众号,再开发 app,最后补一个简单的 PC 端产品,你可能会觉得这又是开玩笑。现在,如果我告诉你,半年后,你真的可以不开发 app 了,这不是在开玩笑。
这篇文章将告诉你两件事:
容我慢慢道来。
最近朋友圈被各种关于「年轻人骄傲」的文章刷屏,始于一篇叫《生而骄傲:Uber的那些年轻人》,后来这篇文章被各个自媒体相继吐槽。我不想吐槽 Uber ,也不想吐槽写这篇文章以及后来写文章吐槽这篇文章的人。
这篇短文,我想谈谈年轻人骄傲的问题。这里说的骄傲,指的是过分自信。
今日,豌豆荚 CEO 王俊煜正式对外宣布,其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外界传闻,阿里巴巴花了 2 亿美元全资收购了豌豆荚。但关于收购金额的具体数字,双方都没有透露。
不少媒体发文章表示惋惜,因为豌豆荚上一轮融资 1.2 亿美元,估值将近 10 亿美元,而豌豆荚创立到今天,从外界能查询到的数字,似乎融资额超过了 2 亿美元。而同是应用分发市场的 91 ,2 年前被百度 19 亿美元收购。所以对比之下,无论如何计算,被阿里巴巴 2 亿美元收购,豌豆荚都不是一次「成功的」创业。
一次创业的成功是所有事情都做对了,而失败,可能只是因为在错误的时机做错了一件事。
这篇文章不探讨豌豆荚的成败,不探讨应用分发市场,我想聊聊王俊煜,聊聊这个中国创业者里最有理想主义情怀的极客,我愿意相信并且祝福,他在接下来肯定会做出更伟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