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从中国复制点什么?

阅读时间 10 分钟,快速阅读仅需 4 分钟。

无论你在 Google 搜索「Copy China」还是「Copy from China」,呈现在你眼前的结果都是老外(主要是老美)写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如何抄袭美国,而不是别人如何模仿中国的产品。在维基百科上,你还能找到一个名为「Copy to China」的词条,里面列举了中国哪些公司抄了哪些美国公司,比如里面说到人人网和开心网是抄袭 Facebook 的、优酷和土豆是抄袭 Youtube 的、饭否和新浪微博是抄袭 Twitter 的,等等。

中国互联网行业真的没有创新吗?显然不是。GFW 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这点肯定没人反对。但这篇文章我并不打算讨论这个反人类产品,我想说的是,相比起 7、8 年前,我看到了中国互联网有越来越多可以让别人复制的东西,同时,我对「Copy」这个词也有了新的理解。

博客

微信

过去一个月,我在美国参加 IVLP 项目期间,一个沙特阿拉伯的队友看见我老低头玩微信,就问我那是个什么 app,我跟他说,现在很多中国人每天都在微信上花费数小时,这是一个超级 app。在我的忽悠之下他安装了微信,没想到的是,导入通信录后,他发现他在沙特有 20 多个朋友在用微信。在认识我之前,他不知道微信。

另一个来自爱尔兰的队友,看见我们俩在玩微信,也凑过来安装了一个,在我给他发了个红包后,他乐得不行。

我把这件事发到朋友圈,很多微信的员工半开玩笑地说,他们一定是因为「附近的人」才安装微信的吧。事实上,他们是被我给他展示的「钱包」功能震惊了,他们平时使用的是 Whatspp 和 Facebook Messenger,他们感到特别兴奋,因为没想到可以在一个聊天 app 里订购各种服务,比如订酒店、叫车、转账、找家政、订餐等等等等。

屏幕快照 2016-08-25 下午11.37.33

微信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创新产品之一,2015 年 4 月,Discovery 专门做了一个 10 多分钟的小纪录片,讲述微信如何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当时,微信的活跃用户是 5 亿。现在,一年多之后,月活跃用户已经是 8 亿。不妨回顾一下这个纪录片:

无独有偶,这个月初,纽约时报和福布斯分别写文章,主要以微信为例,讲现在已经轮到硅谷抄袭中国了。纽约时报的文章标题为 China, Not Silicon Valley, Is Cutting Edge in Mobile Tech(中国在移动互联网上比硅谷领先),而福布斯的标题更直白:It's Time For Facebook To Copy WeChat(是时候轮到 Facbook 复制微信了) ,因为此时,Facebook 正在它的聊天工具里推出它的「公众号」。

这其实不是巧合。过去一周,结束 IVLP 的形成后,我第二次来到加州湾区,拜访了包括 Google、Facebook、Airbnb 等公司的朋友,当我们谈论到中国互联网的创新时,他们纷纷表示微信的模式值得他们学习,崇尚「一个 app 只解决一个需求」的他们,没想到把如此多的功能放到一个 app 里,用户还会那么喜欢,最关键的是,这个 app 看起来并不臃肿,更让他们惊讶的是,一个 app 居然可以从社交如此平滑地切入到移动支付,并让很多服务型的公司逐渐抛弃开发 iOS 和 Android 客户端,只开发微信公众号。对他们来说,这一切都很奇妙。

无可否认,公众号是极具创新的发明。

移动支付

实际上,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是领先于全世界的。去年,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超越美国。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你出门只需要带手机,不需要带现金和信用卡的国家。而在美国,你出门必须带信用卡,而且还有很多商店,只收现金。

tips-for-paying-off-credit-card-debt

中国不像美国那样,并不是人人都拥有信用卡,刷卡消费在三四线城市并不是一种常见行为,看起来落后的支付方式却为中国的移动支付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土壤 — 直接通过二维码交易,无需依赖 POS 机,也无需申请信用卡。用户在微信里收到的红包可以直接用来支付,商家只需要打印并贴出收款二维码 — 一切都在云中进行。

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大街小巷,不管是高档餐厅还是路边摊,都支持微信或支付宝扫码付款,这是一种优于信用卡的付款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不依赖手机之外的任何机器,甚至,可以不依赖银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不看好 Apple Pay 在中国的发展

快递与外卖

和移动支付同样领先的,还有物流。两周前周五晚上,我在美国亚马逊上买了一副耳机,习惯性用京东的我,以为第二天耳机就能送到,结果发现需要 2 天才能送到,而且还不包括周末,也就是说,我一共要等 4 天才能收到耳机。

这对习惯了当天 11 点前下单,下午就收到货的我来说,非常不适应,于是我只好打车到 Bestbuy 现场购买。当然,亚马逊也有当天送达或第二天送达的服务,但那得另外支付不少的费用。

中国可能是网购最快捷的国家,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铁路网络发达,物流运输的价格相对较低且速度更快。二是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同样一个外卖员,在北京,一个小时如果可以送 10 份餐品,在美国,可能只能送 2-4 份。因为不管是写字楼还是小区,北上广深杭的人口都非常密集,外卖员的活动半径即使只有 3km,都能确保每天有足够的收入。所以,外卖员在中国可以是一种全职的职业。

choice-22-x-13-x-15-red-insulated-nylon-food-delivery-bag-pan-carrier

对于外卖和速递来讲,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订单平均运输成本是极低的,所以并不需要用户支付额外的费用,才能享受当天或次晨到达。

美国有个外卖网站叫 DoorDash ,他们的送餐员都是兼职的,用的是类似 Uber 那样的模式来抢单送外卖。他们告诉我,因为人口密度没有中国那么高,他们无法像美团那样,雇佣自己的外卖员,因为他们无法保证全职的外卖员能拿到足够的薪水

平台级 app

8 月初,正是《谍影重重5》在美国上映的时间,我打开了 Yelp(美国的大众点评)试图搜索附近的电影院并订票,发现我并不能像大众点评那样,在 Yelp 查看最近上映的电影并购票,也没法预订我想去的餐馆的座位,更没法购买附近旅游景点的门票。

我当时立马觉得,怎么 Yelp 这么烂。

但我并不是想说哪个模式好哪个不好,显然两个国家用户的需求、文化、习惯是不一样的。中国有很多大而全的 app,大众点评是一个,微信当然也是,美团也是,你几乎可以在这些 app 里购买所有你能想到的生活用品或服务。

IMG_2413

我不会专门为了买电影票而下载一个「猫眼电影」,因为我在查看餐馆信息的美团里就可以购买,也不会专门下载一个「美味不用等」来排位,因为大众点评 app 里已经有排位功能。更不会像我在湾区的朋友那样,专门用 Venmo 来 AA 付款,因为微信里本身就有 AA 付款功能。

网红直播

游戏直播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都非常火爆,中国有斗鱼,美国有 Twitch。但网红直播、大量的网红直播,在其它国家是很少见的。

哪怕我们认为映客、花椒、陌陌之类的网红直播平台在线观看量存在水分,哪怕水分有90%,在线观看帅哥美女真人秀的观众依然可以成千上万。

有一次,我半夜打开美国的直播平台 Periscope,发现有一个女孩特别风骚地在对着镜头搔首弄姿,而观看这个直播的,包括我还不到 10 人。我陷入了思考,Periscope 没有打赏机制,观众只能点赞不能送花送游艇,而且观看的人还那么少,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女孩愿意在这个平台上给全世界做如此性感的直播呢?

屏幕快照 2016-08-25 下午11.38.15

我想,Periscope 和映客们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前者满足的是个人的表达欲,后者满足的是观众的性幻想

基础功能相近的产品,在两个国家,运营出了非常不一样的氛围,他们的模式完全不一样。

模式创新有多重要?

一个在 Zynga 的朋友跟我聊到,他观察这两年中国的产品,觉得模式创新越来越不重要,资本和运营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某些领域,我同意他的观点。滴滴过去几年烧掉了数十亿美元,几乎把所有其它打车软件都打下,在中国市场一家独大。滴滴的模式并不是创新的,Uber 众包司机的模式比滴滴做得更早,但最终烧不过滴滴,把 「Uber 中国」卖给了滴滴。

外卖 app 的竞争也是如此,美团、百度、饿了么一年花掉数十亿人民币在补贴上,至今还是三足鼎立,没有谁被谁干掉。从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这 3 家是一模一样的,他们的竞争力除了公司自身的执行力之外,剩下的就是资本 — 看谁砸得多,砸得持久。

在美国市场,找不到哪家公司如此疯狂地给用户补贴,拼命烧钱为了砸死对手。

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么?不一定,过去两三年资本用它的行动告诉我们,他们认为这是值得一搏的做法。

存在即合理,在某些领域,可能产品或技术上的创新,不如在市场和运营上疯狂投入见效快。

是时候从中国复制点东西?

实际上,中国互联网对外输出的产品是不少的,比如有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做的就是面向海外的业务,最知名的例子可能是猎豹移动。他们的 Clean Master(猎豹清理大师)常年占据 Google Play 下载总榜前茅。

不久前,我看到一份由 App Annie 统计的数据,印度免费 app 日下载排行榜中,单日前10名的 app 里,有 3 款来自中国;在前 50 名中,有至少 15 款来自中国;前 200 名中,有至少 40 款来自中国。这其中包括了猎豹清理大师、茄子快传、UC 浏览器、应用锁、超级文件管理器等。

虽然输出了产品,但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很少有输出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网上那么多英文的文章,说中国互联网天天抄美国,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有能力快速把产品「复制」出来,但鲜有创新。

然而,似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有了世界上其它地方还未出现或还未流行的模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微信公众号、移动支付、高度集中化的外卖、生活平台、网红直播、资本补贴等,这些模式在中国迅速发展了起来,可能是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创新模式,可以对外输出。

并不是说在美国做一个微信,就能像微信在中国那样成功,也并不是说你在美国招聘了几千个外卖员,就能复制一个美团,这就好比如果美团完全跟随 GroupOn 的节奏,显然不会做到现在的规模。

Artboard 2

越来越多的案例让我感到,所谓的「抄袭」其实真的是借鉴,即使你把别人的产品功能和运作模式甚至官网像素级复制,面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人群,可能最终一个成功上市一个半年倒闭。就像投资圈流行的那个话,想法是不值钱的,一个功能完善的 app 也不代表什么,能攒到用户能实现盈利才是真家伙。给你一套 Facebook 的代码,你也不一定做出一家独角兽。

让我欣慰的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员,我感到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值得他人借鉴。

中国的科技媒体很喜欢搞硅谷行,或许不久之后,会有越来越多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发展起来的商业模式。当然,GFW 这种傻逼东西就别学了。(不好意思,没忍住说粗口了)

11 条评论

  1. 超级APP越来越多,然而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却日渐封闭。资本凌驾于技术之上,以邻为壑取代了开放包容。如果世界互联网要向这种方向发展,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吧。

  2. 超级APP的模式一方面更加方便,不用再不同应用之间切来切去,相关服务都可以一站式无缝获得,但另一方面就是毒瘤,百度系,阿里系,这些app通常臃肿至极,优化渣卡顿,还经常有流氓行为,霸占后台强推广告。然而可惜大众似乎并不在意,或者因为资本的强大使用户无权选择(劣币驱逐良币,如果现在为了防止个人隐私泄露搞个开源输入法之类的来抵制搜狗,肯定没几个人会去用,也没什么人会加入开发。

  3. 《纽约时报》最近也发布了一个5:54秒的视频,介绍中国的超级APP——微信。

    国内很快就有微博号翻译并发布了中英双语字幕版,但这个中文版的视频时长是5:11秒。

    聪明如你,想想看那少掉的几十秒说的是什么?

  4. 我很怀疑作者自己用过微信的“订酒店、叫车、转账、找家政、订餐”这些功能中的几个,用过了之后还会不会这样写。体验完全比不上专门的网站或者app好吧?你要稍微有点追求恐怕都不会随便在微信上找个酒店就订了

  5. “最关键的是,这个 app 看起来并不臃肿”

    嗯 “看起来”~

    只是“看起来”而已~

    “和移动支付同样领先的,还有物流。两周前周五晚上,我在美国亚马逊上买了一副耳机,习惯性用京东的我,以为第二天耳机就能送到,结果发现需要 2 天才能送到,而且还不包括周末,也就是说,我一共要等 4 天才能收到耳机。”

    唔,原来Jason不知道……京东快不是因为快递,是因为仓库啊……要是小城市还是得等..当然京东现在也竭力在小城市也弄小仓库

  6. “”美团、百度、饿了么一年花掉数十亿人民币在补贴上,至今还是三足鼎立,没有谁被谁干掉。从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这 3 家是一模一样的,他们的竞争力除了公司自身的执行力之外,剩下的就是资本 — 看谁砸得多,砸得持久“

    美团和饿了么好像早就算一家了?

  7. 所谓的「抄袭」其实真的是借鉴,即使你把别人的产品功能和运作模式甚至官网像素级复制,面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人群,可能最终一个成功上市一个半年倒闭。就像投资圈流行的那个话,想法是不值钱的,一个功能完善的 app 也不代表什么,能攒到用户能实现盈利才是真家伙。给你一套 Facebook 的代码,你也不一定做出一家独角兽
    ——————————————————————————————————————

    对对对,其实中国最会的不是抄袭而是借鉴,其实在军事上面也是那样的,只要给中国一点点机会,就能什么都学会~~ @钱学森~

    其实这样既好,也坏~

    目前暂时是好处大于坏处~

    不过还好,不管是军事还是科技还是别的,也在微创新到大创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