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就这样过去了。
2007 年 4 月 6 日,我注册了 kenengba.com ,建立了「可能吧」博客,然后开始了长达 10 年的博客生涯。这 10 年,我写博客的频度越来越低,刚开始时,一天能写 2 篇,后来,一天一篇,再后来,一周一篇、一个月一篇,2014 年一整年,我只写了一篇,还是给第一个创业项目「轻单」打的广告。
去年春晚,阴差阳错之下,在这个公众号写了支付宝,300 多万的阅读量把自己吓了一跳,重新找到了写字的感觉。
可能吧的微信公众号,有大约 3% 人是从原博客转移过来的,感谢你们看了我那么多年还不觉得腻。3% 之外的关注者,可能绝大多数都不知道我还有一个被墙的博客。
这篇文章,是我过去 10 年博客生涯的流水账,记录给自己看,给老读者看,给对可能吧这个博客感兴趣的新读者看。
2010 年,差一点点 10万+
那一年还没有微信,微博也才刚刚起步,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一篇文章有 5000-8000 阅读就是不错的了,毕竟我写的一直是与互联网科技相关的文章。偶尔蹭蹭热点、玩玩 SEO,也能做出几十万访问量的文章。
比如可能吧一篇关于李宇春的文章,通过 SEO 和凤凰卫视的报道,至今一直保持着阅读量第一名,超过 60 万。
但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相比起公众号的大号们,这 60 万根本不算什么。
2010 年 3 月 23 日,Google 宣布搜索业务退出中国,起床后连牙也没刷我就开始写文章,10 点半我把文章发出,下午 2 点左右,阅读量已经到达 9 万多,我本以为当天阅读量能突破 10 万,没想到,阅读数字在 2 点半左右突然停止增长,是的,被墙了。整个博客被墙了。
直到现在,可能吧一直无法在中国正常访问。
我经常跟一些公众号大 V 朋友开玩笑,我当年也是红过的,不靠 SEO 也可以差点 10 万+的。可惜,人不能活在回忆当中。
如果你问我愤怒不愤怒,到了这个年龄,可能我已经没年轻时那么大的脾气了,如果你问我沮丧不沮丧,沮丧是必然的。这就好像你养了个孩子,突然这个孩子被那些你憎恨的人关了起来,甚至拿他们的生殖器在孩子脸上蹭,你却被绑住了双手没法去营救没法拿起水果刀去捅死他们,你能不沮丧么?
就这样,7 年了,呵。
写过的文章我再也不看
其实我 06 年就开始写博客,只是当时没有启动独立域名,之所以后来购买独立服务器是因为如果我在国内的博客平台,比如新浪博客,写完的文章总是发不出去,经常找不到是什么触发了关键词,而国外的博客平台,比如 Blogspot,总是经常无法访问。一怒之下,我就在 07 年的 4 月 6 日,也就是当年今天,建立了独立博客。
一写就是 10 年。
当时写博客,是因为看了威廉龙老师的「月光博客」,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花了 2 天时间把他的文章全部看完,然后很不自量力地觉得自己也能写,于是就写了。
我几乎不看我写过的文章,因为每次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都觉得是渣。当时我怎么观点这么幼稚呢?怎么这样的文章也敢写出来给别人看呢?
很庆幸哪怕是现在,回头一个月前的文章,我依然觉得自己写得很幼稚,这其实说明自己还在不断学习、还有成长的空间、还年轻。
写作是学习的最佳手段之一,我一直鼓励身边的朋友写公众号,因为通过收集、整理、简化、思考、推理、写作输出,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手段。很庆幸,我依然懂得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让自己不断学习。
Google 是最好的老师
聊起学习,大学里我是个学渣,甚至没有拿到毕业证就跑到当时房子还没限购的北京。大学里,除非某个课上有我喜欢的女生,一般我不去上课,我会留在宿舍上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上网很少聊天也不打游戏,大多数时候,我都泡在 Google Reader 里。
可以说,过去 10 年,我所学到的知识,至少有 60% 是 Google 给的。
当我需要配置一台服务器,我从 Google 寻找配置方案;当我需要写一份商业计划书,我从 Google 寻找别人分享的模板;当我第一次参加一个西式聚会,Google 帮我找到我应该注重的礼仪;当我需要寻找真正有干货的书籍,我依然可以通过 Google,找到这些书,并在对比后,确定哪本书值得买。
Google Reader 还活着的时候,我每天至少会有 4 个小时泡在里面,这比我上大学的课程有意思多了,甚至比陪伴女朋友对我更有吸引力。可惜,如此好的产品,几年前已经不再更新了,可能,我真的是属于小众人群的一员吧。
在博客里,我写的最多的话题就是 Google,我敬仰它的技术,推崇它的价值观,支持它不愿意阉割搜索的决定。谁说在人民币和权威面前,节操一定要丢下呢?
那个像川岛和津实的女孩
Google 不仅给了我很多知识,还帮我在离开大学 3 年后,找到我上大学第一天看上的女孩。
大学第一天,我发现路上有一个长得和「川岛和津实」非常像的女孩,估计 90 后之后没多少人听说过这个名字。直到离开大学,我只知道这个女孩的名字、家乡和专业,其它一概不知,而我当时还没现在这么不要脸,所以始终不敢搭讪。
离开大学 3 年后,我在一次使用 Google 搜与我专业相关的新闻时,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她是那篇报道的通讯员,其实当时我对她的名字已经很模糊了,但脑子还是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于是我顺藤摸瓜,在 Google 变换各种关键词组合搜索,终于让我找到她的工作单位和电话。
于是,我们联系上了,后来,吃过几次饭。当然,没有你想象的那些事发生。
当我跟她说这个故事时,她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玩笑,但后来她相信了,我们也成为了不错的朋友。
你说,我怎么可以不喜欢 Google ?你说我用百度能找到年轻时的梦中情人么?可能吧。
入圈
没有博客,我不会在互联网圈工作。
作为某电力大学的学生,我的同学几乎都在电力行业工作,如果不是大学我就开始写博客,开始关注 Google、关注互联网、关注创业,我想我也会是电力行业的一员,当然,前提是我能顺利毕业。
第一个给我发起工作(实习)邀请的是《商业价值》主编张鹏,他是我人生中的其中一个贵人,他是极客公园的创始人。当时极客公园还没创立,不知道谁给他转发了我写的一篇关于淘宝与亚马逊的文章,他联系到了我,后来我就顺理成章到《商业价值》杂志工作了。接着,我被委派为极客公园第一个员工和《商业价值》客户端的产品经理,就这样,算是正式进入互联网圈了。
没有那篇文章,我想我也会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但路肯定和现在不一样,不管怎样,写博客让我专注地研究互联网,培养了我对互联网产品和传播的兴趣,这比在大学里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参加所谓的工作双选会,有意思多了。
不是说大学的教育不好,我觉得移动互联网比我当年的 PC 互联网宽阔多了,大学里学到的技能不一定是你最喜欢和最擅长的,为什么不尝试在这最无忧无虑的时光里,培养自己真正的兴趣呢?
那个女孩与另一个女孩
写博客不仅培养了我对互联网的兴趣,让我进入这个行业,还让我认识了除了我母亲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之所以离开大学后就来到北京,是因为 2 年之前,通过博客,我认识了一位女博主,在 Twitter 相聊甚欢,很快就在一起了。她在北京,我就过来了。
有人说,男人的前任女朋友们,都是他的老师,他学会了、成长了,就该离开了。3 年后,我与这位女博主分开了,那 3 年,我确实成长了,至少学会了如何与她人相处。不过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成熟,或许我们都犯了一些错,或许,我欠她一个道歉。
第二个重要的女人,在我创业期间,一直支持我,她是我的读者。我曾经在博客上发布过极客公园的招聘广告,这个女孩当时半开玩笑地发来消息说要应聘,后来我们就聊上了,再后来就在一起了。
真的要感谢博客,虽然我没有像我身边很多「损友」那样,有过两位数的女朋友,但可能没有博客,没有这个可以不见面、不面谈就能让别人了解你的平台,对于当年脸皮还比较薄的我,真的不敢主动去追求一个女孩。
感谢博客,感谢 Twitter,感谢互联网。
那些值得吹牛的奖项
在博客里,我写得最多的话题,除了 Google,就是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我一直很反感黑箱审查,如果你看过德国的《窃听风暴》,你会有和我一样对这个制度恨之入骨。而且,我的博客,就是因为这个制度,曾经被删帖、被拔线、被墙、甚至被喝茶。
当我注册可能吧这个公众号时,微信的张老师提醒我,不能像写博客那样,在公众号「自由发挥」,要注意尺度。
可能年龄大了,逐渐懂得那句话,枪打出头鸟,持续地发出低微的声音,有时候可能比高喊一句口号,能带来的影响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我写了《踹车轮》这篇文章:
社会就像一个大车轮,很大、很沉,如果你踹它一脚,它纹丝不动。但如果从微观的角度去看,你踹的这一脚,可能让这个大车轮移动了几纳米,只是你肉眼看不到,而事实上,车轮却因为你的这一脚向前移动了一点点。
因为作为年轻人(当年),从技术角度表达了很多对社会的不满,也制造了一些影响力,我获得了 3 个奖项:
- 2009 年搜狐 IT 年度最佳博客
- 2010 年德国之声年度最佳中文博客
- 2012 年达沃斯沟通论坛 Media of Future 奖
(当年拿奖时,我 23 岁,还是个小胖子,还没留起胡须)
记得当年德国之声的评委安替给我的获奖评价是:
「可能吧」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生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做的集体博客,它基本上是技术博客,但它谈的是如何帮助网友接触自由的互联网信息,以及从一个新的技术Geek,也就是技术爱好者的角度,如何解释、评价社会问题,比如说谷歌事件。
从「可能吧」中可以看到新一代对技术和政治的看法,我并不是说「可能吧」就代表了真正的社会抗议,它表达的还是技术与政治这个比较单方向的态度。但是,它的确也表现了,完全新一代的90后、80后,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背景,以及自己所掌握的那些对中国的了解,开始自己对权利的争取。而且他们是志愿地帮助其他的人获得自由信息。
这段话一直存在我的 Evernote 里,现在翻出来看,感慨良多。
150 万字与创业
我 2002 年开始做第一个网站,那一年我 15 岁,一个男生刚学会用手自我享受的年龄。从那一年算起,我大约在网上发表了 150 万字。
150 万字可以写成好几本书,但我没有用这些文字来出书,而是用来结交朋友和让更多人认识我。因为写博客,我认识非常非常多的朋友,这些朋友在我的工作和创业路上都给予相当多的帮助。
比如,我第一次创业做「轻单」的时候,这些朋友几乎每一个都帮我吆喝、参与内测,虽然很多人认为一个互联网产品如果第一批用户就是互联网圈的人,这个产品多半是要遭殃的,但这些朋友不仅参与内测,还在后来,包括我第二次创业期间,一直给我很好的建议,包括一些我听了之后马上会觉得不爽的建议。
没有博客,我不会进入互联网圈,也可能不会创业,至少不会做互联网相关的创业。作为一个创业者,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孤独的,因为你的家人、你的同学、你的合作伙伴多半是无法理解你的,你的不爽只能自己消化,幸亏通过博客,我认识了一些能聊心里话的朋友,在我无助的时候,还能找他们吹吹牛、抽抽烟。
感谢博客,感谢他们。
你是不是收了微信的钱?
开始运营公众号后,我写了很多关于微信的文章,这些文章也一直同步到我被墙的博客。于是有些还翻墙阅读我博客的读者就发牢骚,你丫是不是收了微信的钱,为啥老写微信?
我写 Google 的时候为啥你们不这样说呢?
我有一些至今还活跃在 Twitter 的朋友不用或极少用微信,和年轻时的我一样,他们抵制国内的大部分互联网产品。
在写博客前几年,我很少赞扬国内的互联网产品,QQ 邮箱是第一个,微信是现今一直在写,恰好这两个产品都来自同一个人之手。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是领先全球的,中国几乎是唯一一个出门只需要带手机和充电宝的国家,移动支付、社交、游戏、电商……等等领域,中国都在领先。当我们抛开互联网审查的话题,专注到创业和趋势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把眼光放回国内?
上海有一个全是老外的组织,他们天天研究微信,在他们眼里,微信是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创新,没有之一。而去年我花了 1 个月在美国和 20 多个国家的人交流过程中也发现,有些模式,甚至可以从中国复制到国外,而不总是 “copy to China” .
研究互联网产品趋势是我的爱好,正好微信是当前的趋势,于是我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它,甚至围绕它去做一些创业项目。或许下半年或明年,会有更吸引我的话题,我依然会花时间去研究。
有时我们需要抛开偏见,去看那些真正的趋势和创新。
别理那些傻逼们
很多博主受不了博客(或公众号)后的骂人留言,那些不带脏字的讽刺留言更是让人看了难受。作为一个内容写作者,我们写文章本身是免费提供给所有人阅读的,你喜欢就读就转发,不喜欢关闭、取关就好。
但总有些人,他们喜欢显摆自己的牛逼,总爱钻牛角尖,不管你写什么,他们总爱讽刺你几句,我有时甚至很好奇,你那么不喜欢看,为啥还一直留言呢?为啥还一直在别的阅读平台评论区发表你的高见呢?或许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就是不高吧。
因为我的博客可以改代码,于是一位朋友帮我写了一个评论投票的插件,和所有的评论投票插件不一样,最终被呈现到高处的评论不是被支持最多的,而是被支持+反对最多的。
后来,我就经常在可能吧的侧栏,看到被反对特别多的评论,比如这一条:
你不是想要存在感么?我给你存在感,让其他人给你投票,我省得像大辉那样,回骂你一句:傻逼。
你也开心,我也开心了,不是么?
而立
开始写博客那年,我 20 岁,写了 10 年,今年,正好 30 而立(其实还有半年)。当我起笔写这篇文章时,一位朋友说,阿禅你老了,人老了就爱回忆过去,还能一一记得个中细节,津津乐道。
其实不是,这些细节不是我现在一点一点回忆拼凑起来,这些一直都存在我的 Evernote、Dropbox 里,2002 年写的文章,我还能轻易地找出来。
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了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回忆过去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人在当下找不到快乐,我正在创业,也庆幸有一个公众号可以与朋友们分享观点,我快乐;另一个原因是,看看自己的路有没有走偏、有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哪些你值得感谢但还没有机会感谢的人。
虽然按照联合国的定义,我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但我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做选择的时候会比以往慎重和艰难,但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
感谢互联网,祝福自己。
(特意翻墙把微信上的评论贴上来)
恭喜博客十年成就达成。巧合的是,我博客到今年也正好十年,认识阿禅也是因为写博客。看到阿禅回忆的这些往事,也想起了我的大学时代和刚刚工作的时候的经历。p.s 看到文中提到的第一个女人,迅速想起了阿禅跟我说过的一句话:我虽然没有上过清华…但我上过……
后面的,请各位自行脑补。
感谢禅叔,真正地让我发现了互联网之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匆匆十年,恍若隔世啊!
RSS用户手工点击跳转过来报道。
我们都老了。
同RSS阅读方式
看了很久,感触颇深。感谢~
Jason说出了心声,尤其是对Google的技术的仰视,推崇他的价值观,支持他不阉割搜索的决定,这一段真是的只有懂的人才能懂。
我也看你博客七年了,当初 Google 退出时,你当时写的反审核文章给了刚上大学的我很大的启蒙。
祝博客越写越好!
祝福你
大多数人都去玩公众号,blog 都荒废了
估计有生之年这个播客是不会解封了
高中时阅读可能吧,反GFW挺Google让我深受感动。当年的作者今天却在支持微信的围墙花园(facebook这种花园可不是我想看到的),可以感到共鸣的文章也越来越少。也许作者被真实世界的经历磨平了棱角,又或是我长大后有了自己的观点了吧。
最近几个月才知道这个博客 又来看看 真不错
[…] 也许有一天,我能够写出来《10年博客,10个故事》这样的故事,但是至少现在我能够写出来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
今日打开可能吧,没想到还在更新。时间过太快了,第一次看到可能吧是十年前,我还是学生。而今天,我女儿都两岁了,哎!禅叔(虽然我比你大)事业顺心!
真是没想到,我原以为是停止更新了,没想到十年之后再进来还能看到绿色条
那些我尊重厉害的人物啊,都是细水长流,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深耕的~
前段时间从Zac书中的一个章节知道了可能吧,找到了一片关于互联网讨论相对理性的净土。
没想到时隔6年我又回来看到了jason,还有这无比舒服的绿条阅读体验(笑)
[…] 也许有一天,我能够写出来《10年博客,10个故事》这样的故事,但是至少现在我能够写出来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
我的开博之路今年才刚刚开始……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