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大爷的教诲


2017 年 3 月 3 日 – 上午 10:58

现在是凌晨 3 点,我刚刚在电影院看完《金刚狼:殊死一战》的首映,虽然明知道国内的影片长度比国外少了 14 分钟,殊死一战变成了殊死 0.89 站,但作为 X 战警的超级粉丝,我还是买了票去电影院看了。

电影剪得很好,导演剪辑得很好,广电总局剪得也很好,我想他们和爱德华一样有着锋利的剪刀和洗剪吹手法,但心里想着花了同样的钱,却比别人少看 14 分钟,心里还是有点不爽,正好邻居家的大爷还没睡觉,他也很喜欢看电影,我们就聊起来了。

「这是一部 R 级片,能在中国上映就不错了,你应该感恩!」大爷说道。

博客

真的,再这样提问就没人理你了


2017 年 2 月 27 日 – 下午 8:24

提问,是获取知识和解决方法最好的手段之一,一些人往往认为只有解答问题是有难度的,却没有把心思花在提问上。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一个草率的提问只会得到草率的答案,不花心思的提问只能换来不花心思的回答。

试想,作为对 IT 行业的一员,你家亲戚突然打电话问你,「我电脑突然上不了网了,怎么办?」如果你脾气和我一样差,你肯定不想回复。这样的问题首先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线索太少,其次,你不一定愿意花时间去帮这位亲戚找线索 — 尤其远房亲戚。

试想,作为一个正在创业的人,不管你是抠门创始人还是被坑的联合创始人,一个陌生的人突然给你扔一个问题,「今年内容创业是风口,你觉得我应该做个公众号吗?」你很客气,你像长者那样回答「吼啊」,然而对方回复,「能不能给点建议?」如果你脾气和我一样差,你肯定不想继续回复。一是你没必要花时间和陌生人闲扯,二是这样的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回答,哪有创业思路是一句话就能说完的?

我喜欢给朋友提问,因为通过提问,我能快速学习;我也喜欢回答问题,回答问题也能让我学到新东西,除非回答的过程我是不愉悦的。这篇文章结合我的个人经历,和大家聊聊怎样的提问方式是更好的、更容易获得答案的。

博客

创始人别那么抠门


2017 年 2 月 23 日 – 下午 12:25

09 年以来,我几乎一直在创业公司,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合伙加入朋友的公司。我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10年、11年的时候我在极客公园工作,当时招人我只需要发一条微博、一篇博客,在文字里透露出各种情怀,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但在近两年,我发现情怀已经不能吸引人才加入了,他们已经不相信创业梦想,只相信现金了。

与其说他们不再相信情怀和梦想,不如说年轻人们变得更实际了,以往可能到了 30 岁的年龄才能深刻意识到创业的高风险性 — 因为这个年龄的人已经不能毫无顾忌地拼了,但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比如刚毕业的,很多已经变得很实际,他们不再相信期权,不再相信创始人的承诺,你付我多少工资,我就干多少活。

这种心态的变化可能与一些创业公司创始人不兑现承诺有关。

Artboard 2

公众号掉粉定律与信息焦虑


2017 年 2 月 17 日 – 上午 12:25

运营个人公众号已经有 1 年时间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发文章就会掉粉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典型现象,因为我写的文章个人色彩很浓,如果一篇文章刚好某些读者不喜欢,他取关可能是正常的。后来一问身边的朋友,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管是大号小号,不推送的时候,可能每天掉几十到几百个粉丝,一旦发文章,不管文章好坏,都先掉几百到上千粉,然后如果文章传播得不错,关注者会重新涨回来。

博客

如何判断刷屏文章的真伪?


2016 年 11 月 30 日 – 下午 2:03

朋友圈从来不缺刷屏文章。今天本没计划写文章,但有些话,不吐不快。

一位朋友早上发来消息,问我如何看待「罗一笑」,我笑了一笑,说,不是十分了解,不好评价。对于没有做过较为深入研究的事情,或不是自己十分熟悉的领域,一般我都不会妄自评价。更不会因为情绪被燃起,而一时冲动,将还没搞清楚的事情,转发到朋友圈。因为每一次转发,其实是对信用的一次透支。

观察了不少营销事件,我想从罗尔的营销事件,聊聊当我看到一篇刷屏文章时,我是怎样做、怎样判断的。

博客

互联网工作者的健康问题


2016 年 10 月 18 日 – 下午 9:24

前几天,和某个最近很火的互联网产品的创始人聊天,她说她最近特别忙特别累,但事情依旧做不完。

Artboard

她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最近我左边长了一片白发,前阵子见到王兴,看到他的头发也发白了一大片。

互联网创业有多累,大概这个圈子的人都深有体会,996 可能已经是相对宽松的工作时间了。另一种累,则是越早期的员工体会越深:心累。心累来自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创始人和 CEO 。

我想起了一位亦师亦友的朋友。

阿禅,作为同是上了名单的人,让我教教你一些人生经验。

我依然记得这个在 2、3 年前和我说这番话的人,张锐,春雨医生的创始人。知道他去世的那一天,我的情绪几乎无法安宁,没有证据表明,他的去世和过度劳累有直接关系,但作为互联网从业者的一员,我相信高强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是让互联网从业者身体变得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和我一样,前面提到的这位互联网产品的创始人知道张锐去世的事时也十分震惊,也许,我们都已经意识到,保持一个有活力的、健康的身体,对创业其实是极大的加分项。

辞掉刷月饼的员工是一个省事的决定


2016 年 9 月 13 日 – 下午 10:28

关于阿里巴巴安全部门员工用刷单脚本抢月饼被秒辞的事,我想聊点不一样的观点。

所有推理,都基于网上公开的信息以及从一位阿里巴巴员工的描述,不一定对,如果错了,权当消遣。

博客

你以为你是做事的就不需要交朋友么?


2016 年 9 月 1 日 – 下午 9:09

不久前,我看过一篇关于职场的心灵鸡汤,大致是说,小黄是一个企业里的管培生,他轮岗到任何职位,都指出该部门的不足,让很多同事和部门领导不喜欢,但这个「狠角色」竟然得到了公司的重用,过了三个月试用期之后用了两个半月直升经理,两年薪水翻了十倍,升至公司的最高主管。

小黄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他的座右铭是:

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今天又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在一个公司里做管理,关键是要狠,对所有人都要狠,要做到苛刻甚至不近人情才能成功,温良恭俭、皆大欢喜的管理者是不能成大事的。这个故事的主角我想应该也是小黄,同样地,他的座右铭依然是:两个故事总结出一句话就是:

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这种职场鸡汤其实是害人的,很明显,小黄这个人是虚构的,在现实的职场里,小黄可能早就被弄死了。

0

能说出来,才是你的知识


2016 年 8 月 17 日 – 上午 7:39

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每一个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避免被淘汰。我们每天都在摄入信息,不管是从与朋友交谈、浏览朋友圈、查看 RSS 阅读等,但摄入信息不等于学习,学习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吸收,吸收也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知识。

Artboard 2

谈谈年轻人的骄傲问题


2016 年 8 月 5 日 – 下午 12:24

最近朋友圈被各种关于「年轻人骄傲」的文章刷屏,始于一篇叫《生而骄傲:Uber的那些年轻人》,后来这篇文章被各个自媒体相继吐槽。我不想吐槽 Uber ,也不想吐槽写这篇文章以及后来写文章吐槽这篇文章的人。

这篇短文,我想谈谈年轻人骄傲的问题。这里说的骄傲,指的是过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