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高考-标准答案

阅读时间 6 分钟,快速阅读仅需 2 分钟。

这几天憋了很多话想说,但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没有在可能吧写出来。尤其是4号的晚上,我刚从北京回来,感触良多。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考生们经历了至少一年的艰苦生活终于迎来了2-3天的释放期。今天是周日,所以我打算说点和互联网不太沾边的话题,关于高考,或者说教育的一些想法。

(pic via)

高三是地狱式生活

毫无疑问高三是整个求学阶段最乏味的一年,可能在大学期间需要像高三那样努力奋斗,但是高三那种乏味是不能在其它时期找到的

因为在高三,大多数人每天需要而且必须要做习题、模拟试卷。天天做、天天评、天天讲

我是在一个县级市的第一中学上的高中,回忆起高中的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室友之间的友谊,还有这些:

1、高一的时候周六上午要上课,周日早上要上自习(非强制)

2、高二的时候周六全天上课

3、高三的时候周六全天和周日上午都上课,周六周日晚上半强制上自习

4、高三的寒假印象中只有9天,高二的暑假也只有不到2个星期

5、高三时几乎找不到空余的时间做其它事情

6、每个人的桌面上都堆满了书,有些书堆比人还高

7、你很难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和渠道去获知

8、做题、评讲、做题、评讲、做题、评价……这就是高三的死循环,直到6月9号才会被中断

高三我是班里最反叛的人之一,周六周日晚上的半强制性自习一般我是不上的,往往跑到网吧去,我需要每周利用这么一点点的时间去看看最近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我不喜欢书上那些多年不变的材料。

然而,对于高考队伍来说,我只是沧海一栗,高三的生活依然是地狱式的,你没有呼吸其它空气的机会。

每个人都埋头奋斗,面对应试教育,你只能放弃实际技能,去为那几张可怜的纸而拼搏;你只能放弃自己的爱好,在你可能毫无兴趣的领域种地。

高三的时候你不是在读书,不是在学习,只是在不断地为制造出更体面的数字而流汗

只为了练习册

不像一些实验高中的学生,他们的课余生活可能很丰富,我的高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和练习册打交道,尤其是数学和物理练习册。

有时我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要做出练习册上的题,做出来又怎样?能给我生活带来什么?

做题是有用的,但教科书和老师们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对待学生,尤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教材。教材不会告诉你一个问题能如何应用到生活、能如何改变生活,它只是要你做出这道题

但教材本身可以做得更好,与其强调问题的本身,我认为强调问题的应用更有实质意义。这样才会让人认为学一门课是有用的,天天算微积分但不知道何时能用到,这不是微积分的错、也不是微积分无用,而是教材本身可以做得更好

而同时,我觉得单纯追求高分,更应该注重的是动手能力。这是一段对话:

“阿禅,我们宿舍的日光灯坏了,我今天买了一条新的换上了!”

“这有什么好兴奋的?”

“这是我第一次换日光灯啊!”

“你的第一次就这么没了?”

“我们宿舍其他人还不会换呢,第一次都还在呢!”

上面的对话完全真实,是高三的时候一个朋友吃饭的时候跟我说的。

很难想象在高三的时候(18岁),换日光灯竟然还是一项值得骄傲的工程,这不是这位同学的错,而是过往我们太注重于没有实质意义的习题,忽视了简单的生活技能

我始终坚定不渝地认为,懂得如何换日光灯比懂得计算傅立叶变换有更普遍的、实际的意义。这不是说后者不重要,而是说前者是必须的。

答案只有一个

高考语文我全班倒数第三,521分(广东的标准分算法,521分表示分数在全省平均分左右),整个高中我的语文几乎没有及格过。同时因为我的化学也很差,被同学戏称“没文化”。

除了高考我是将整份语文卷子答完之外,其它时候我几乎都是有一些题留空的,留空的题一般都是这类型的题目:

1、你怎么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你怎么看待作者说XXXX?

我不愿意做这类型的题是因为我的答案往往是错的。反正都没有分数,我干脆就不写了,有时整一篇阅读理解我都不看,全部题留空。

之所以几乎每次我的答案都是错,是因为我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标准答案要求你怎么想你就必须怎么回答,否则你就是错的

(pic via)

既然问题问“我是怎样理解的”、“我是如何看待的”,我说出自己的看法了,为什么要拿我的看法去和标准答案作比较?如果只有按照标准答案的思路去回答才是正确的,那问题应该改为:

1、出卷老师是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标准答案怎么描述作者说XXXX?

我们的思维就被这样的条条框框局限了,你不能有别的想法,你只能跟随主流想法;你不能标新立异,你只能守旧徐行。标准答案说社会主义好,你就必须要这么说,即使你拿出理由来说明其它社会制度也是好的,你也是错的,因为你和标准答案的想法不一致。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的高考作文已经越来越开放了,思维可以更开阔,但依旧不能偏离主流思想。我认为,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对的,观点没有标准答案,世界不止有社会主义

我希望我高三的一次模拟考试的经历不会再次发生: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1990年前一年某件事的作文,语文老师后面给的评价大概是:文笔,内容都很好,但思想0分

互联网不止有一个答案

庆幸的是,世界有了互联网,有了博客。各种思想自由奔放地表达,这里没有标准答案,阿谀奉承的政治题回答是不受欢迎的

即便互联网是如此的自由开放,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势力正在试图用“高考语文的方式”来束缚我们的思维,甚至用“焚书坑儒”的手法来毁灭和“标准答案”不一致的“参考答案”,作为“参考答案”的twitter就被“标准答案”毁掉了

在这个独一无二的环境里,学会“跨栏”是十分重要的。那些势力以前做了什么我不知道,但它现在正在毁灭什么,我看得一清二楚。

268 条评论

  1. 一味的批评总是很容易,你在批评高考制度的时候,总也要想想它的作用吧。如果没有高考,我相信那些孩子会很有创造性,但他们的起点将是山村或乡镇。如果不是高考的强制性的平等,他们的机会更渺茫。

  2. 高考语文我全班倒数第三,521分(广东的标准分算法,521分表示分数在全省平均分左右),整个高中我的语文几乎没有及格过。同时因为我的化学也很差,被同学戏称“没文化”。

    除了高考我是将整份语文卷子答完之外,其它时候我几乎都是有一些题留空的,留空的题一般都是这类型的题目:

    1、你怎么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2、你怎么看待作者说XXXX?

    我不愿意做这类型的题是因为我的答案往往是错的。反正都没有分数,我干脆就不写了,有时整一篇阅读理解我都不看,全部题留空。

    之所以几乎每次我的答案都是错,是因为我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标准答案要求你怎么想你就必须怎么回答,否则你就是错的。

    看到这里我有很大的共鸣,整个高中我的语文只及格过一次.不过我化学是学得相当好,不因为什么,就因为看过就能记得.

    但语文我就学不好,观点性的问题,我有答,但基本都是零分.现在看看楼主写的,我才知道当时我是多么的失败,为什么就没有勇气留空呢.

  3. 我的书也比我还高,只是坐着,当然我不矮,182~~
    后面挡着低头的我,拿着电脑报/电脑爱好者
    此况就是一年前的我

    分数+成绩=素质?
    NONONO
    只是代表学习好,仅此而已

    中国的高考要改革,怎样改?
    不知道,那些卫道士们不知什么年代才改,会改成啥样…

  4. 老师们正磨刀霍霍,还有不到一年我们也要奔赴高考考场。。
    高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疲累,更悲哀的是心理负担。尤其是在上届高考结束后开始的这一段时间,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全年级那种窒闷的气氛。很多人对高考,很担忧。
    而或许可以这样想。其实高考不过是一个升学考试,就像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考试一样,没什么好在意的。我们也想把高考看得云淡风轻点。结果是社会对此的反应让我们不得不把这看成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高考前一天偶然看某省新闻,一高考考点前面人头攒动,围观群众站在cordon外面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一位大姐手舞足蹈:“哎呀可热闹了跟过节似的~!” 另一位大姐脸上抑制不住的兴奋:“哎呀祝我们考生都考个好成绩!” 就跟当年解放军出征似的。我对此感到深深的无语。还派警车,还弄警戒线,我除了无语做不出别的反应。

    对于我们这些还没经历过高考而即将要面对高考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只有相信高三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征程了。没办法,总不能让我们一边鄙视着高考制度一边趋之若鹜地把高考的大门挤破。 有的时候想,我们受了那么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浪费了自己大把大把的青春,到头来发现自己居然如此痛恨这些年来自己所受的教育,又是何其悲哀焉。

    豁然发现这里很多煎蛋的同志们……哎,真是……~

  5. 想不到作者和我差不多,反叛心理很重啊。

    说起我的高三,其实非常好玩,因为我早对中国教育失望了,所以每天都和朋友打球,那时候把乒乓球、羽毛球等都练得非常好。

    现在说起中国教育我都没感觉了,连现在高考是什么样的制度都不知道了。

  6. 本人广州市执信中学学生,省重点.
    高三每周上六天学.
    本人在高三上学期出国,成功躲避了高考..
    在国外上了一个学期高中,深深体会资本主义优越性.

  7. 我想注册个账号,发现你这没得注册。。。。。。
    呵呵,很有感觉。。。。。实在很郁闷,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时间学一些没用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