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开发 app 了》和《微信小程序的一些细节》这两篇文章的留言里,你能找到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
- 把产品交给微信,万一有一天微信挂了怎么办?
- 小程序(应用号)的体验没法和原生 app 比,开发 app 肯定依然是主流。
- 开什么玩笑,等你做大了,腾讯就把你封杀了。
- 你丫是微信的托吧,写这样的软文。
这些质疑有道理吗?都有道理。我没有做深入调研,不知道这些评论者的职位和背景,但可以肯定一点,他们没有站在商业的本质上思考问题。
创业的本质是生意,获利是目的
尤其是当我们还比较年轻时,很容易被媒体或一些书上讲的,「创业就是要改变世界」这句话吸引,觉得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是多么高大上的事,心里面想着,这个世界太糟糕了,我要用我的双手去改造它。
但深想一下,和你同样觉得这个世界糟糕的人有多少?有多少人愿意享受你的改造?你确定你做的事能满足你目标用户的需求?有时可能我们连目标用户都没定义清楚。
创业就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回馈股东。很多时候,创始人就是大股东,所以创业本质上就是想通过以小博大的方式赚取财富。投资机构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你很难看到 VC 们投资那些阳春白雪的、增长得慢的企业。
当然,也有企业创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比如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利润中的绝大部分不会回馈给股东,而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也有 VC 投资社会企业,我 8 月份在美国就看到美国的社会投资发展得很好。但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是企业机构里的极少组成部分,大多数企业都是纯粹为了攫取利润。
所以,改变世界是创业的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只是想攫取更大的利润,于是顺便或必须改变世界,而已。
获利,要寻找最佳的入口
开餐馆,大多数人会选人流多的地方,因为人流多的地方是餐馆最好的「入口」。如果要开一个卡丁车场,会选择租金便宜的地方,因为这样才能降低成本,租金便宜的地方,是卡丁车场最好的入口。
美团,开发了美团 app,开发了各个平台上的美团 app,是因为这些 app 是用户使用美团生活服务的入口。
互联网创业也好,传统生意也好,都在寻找性价比最高的入口,来获客,或获取用户。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做一个 app 还是做一个微信号,判断标准就不是原生 app 还是微信号的体验更好,而是用哪个作为主要的入口,能降低成本或者能获取更大的利润。
在《别开发 app 了》这篇文章我已经列举了创业团队优先或只开发微信号,相对开发一个原生 app 的好处:
- 更低成本地接触到用户
- 推广成本更低
- 推送到达率更高
- 开发成本更低
- 符合精益创业的理念
从这些角度做简单的对比,就很容易发现,如果我们想以更低的成本建立入口,开发微信号,比开发 iOS 和 Android app,是更优的选择。
我并不是说微信公众号是最好的,但它是当前大多数创业公司的最优选择。
哪个平台都不是永恒的
就像创业要不断跟着市场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样,
最优的入口,也是一直的变化的。
8 年前,还没有 App Store,iPhone 还没那么火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相信,智能手机可以作为各种服务的入口,如果再回推 10 年,在 PC 软件盛行的年代,也没有那么多人相信,浏览器可以作为入口。
入口一直在变化,可能 3 年后,会出现更好的智能设备,替代了手机,到那个时候,作为创业者,很显然是要顺应这个趋势,在这个新的设备上建立入口。
当我,或者跟我有相似观点的人,推荐创业要先开发微信号时,我们都是站在「当前最优解」的角度去评价的。
我不会推荐你基于支付宝开发服务号,不是因为我觉得支付宝经常玩糟糕的营销,而是因为支付宝的用户停留时间太短。如果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比微信更优的入口,我照样会推荐我身边创业的朋友去这个新平台上建立入口。
没有哪个平台是永恒的,如果现在还抱着原生 app 的体验更好这个角度去创业,绝对不是最优解。
风险,在任何平台都有
有人说,基于微信开发产品,把数据都交给腾讯,万一有一天腾讯把我封杀了怎么办?
说实话,你还真不能怎么办。
这种风险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比如我有不少朋友,比我更早相信「不用开发 app」的朋友,都被微信封杀过,有被限制 URL 的,有被关小黑屋一个月的。
其实任何平台都有风险,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去看。
平台和 app 们一样,都是商业公司
从前面的论述,很容易推导出来:
我们创业、做生意,是为了从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盈利。平台,无论是 App Store 也好,微信公众平台也好,是为了满足开发者们的需求,并从这个过程中盈利。
本质上,都是为了盈利。
试想一下,为什么微信要推出小程序(应用号)?
- 微信已经推出了订阅号和服务号
- 但这两种号,没法满足技术复杂度更高的产品的需求
- 这些技术复杂度更高的产品可能因为平台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依然选择开发原生 app,或使用别的平台
-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盈利是目的,垄断是终极目标,理所当然要想方设法满足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 因为当这些需求被满足了,微信的用户就能更长时间「呆」在微信里
- 在微信里「呆」更长的时间,微信的盈利方式就可以更多
- 从而实现更大的垄断
所以,本质是,一个公司去做一个平台,和一个公司去做一个独立产品,出发点是一样的。
我们必须理解平台的本质,才能与平台和谐相处,除非你不想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入口。
风险存在于每个平台
风险不仅存在于微信,在 App Store,也有随时被苹果下架的风险。
- 比如,360 安全卫士曾经因为使用私有 API,被苹果下架。
- 又比如,喜马拉雅 FM、荔枝 FM 等曾经因为「恶意刷榜」被苹果下架。
- 再比如,一款叫 Vidyo 的录屏软件,因为使用了苹果不允许的技术录屏,被永久下架。
第二个案例,就和我们经常听到的某某公众号因为「诱导分享」被微信封禁一样,有时候封禁是一段时间,有时候则是永久。
当我们选择在某个平台开发产品,意味着我们相信这个平台是最好的入口,但不能忽略的是,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规则,虽然没有咬文嚼字地写明,但 App Store 会封杀这样的应用:
- 违规推广,比如刷榜
- 侵犯版权
- 内容违规包括涉黄、涉赌等
- 与苹果自己的产品相冲突
- 存在程序漏洞
作为对比,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的投诉菜单里看到,微信不愿意看到这些公众号:
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苹果不再允许推荐 app 的 app 上架,因为它不希望在 App Store 之内出现另外一个 App Store,这是和苹果的产品冲突的,也极有可能,会侵害苹果的利益。
我相信,如果你开发一个微信号,与腾讯的某个业务严重冲突,腾讯也会封杀你。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商场租了一片地想开咖啡馆,刚好旁边是场地自己开的咖啡馆,它要么想办法和你共赢,要么把你干掉。
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所谓的「公平」,只是利益规则内的公平。
平台不是给开发者打工
当我们选择基于某个平台开发产品时,我们应该默认遵守这个平台的规则,因为这样能确保我们在这个平台能生存下去。
平台不是给开发者打工,而是在规则之内寻求共赢。
不可否认,微信平台有不少规则是存在灰色地带的,在灰色地带里,似乎微信选择了「人治」,而不是明确规则,好处是能够避免一些人钻规则漏洞,你知道,中国人都很聪明,坏处是,那些没「那么坏」的开发者,很容易被误伤。
这一点我认为微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可能我不能提出更佳的解决方案。
总是,创业有风险,选择平台作为入口也有风险,都无法避免。
有时候我们只是习惯稳定,不愿意尝试
对大多数人来讲,「改变」总是困难的,「安于现状」总是最保险的选择。
这样的思维,很容易让我们错失机会。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柯达。
柯达,用过胶卷相机的人,都知道这个品牌。2012 年,柯达申请破产,虽然 2013 年后,柯达重组了公司,品牌保留了下来,但业绩和以前已经无法比拟,用数码相机的人,甚至已经不知道柯达这个品牌。
柯达错事了数码摄影。
但很少人知道,其实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史蒂芬·沙森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这台数码相机以磁带作为存储介质,拥有1万像素。记录一张黑白影像需要23秒。当时,这台「手持式电子照相机」的出现颠覆了摄影的物理本质。
然而,发明了数码相机的柯达并不坚定地相信数码摄影是未来的趋势,它选择了「稳定」,因为胶卷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现金来源,虽然公司内部有人想推动的数码摄影业务,但柯达始终在这两个方向上摇摆不定,从而错过这个最好的转型时机。
其实,诺基亚、微软也是如此,相信大多数人对诺基亚的故事都不陌生,本来是手机大鳄,错过了和苹果交手的机会,也错过了 Android 的第一趟列车。但可能你没有看过 2007 年,当初代 iPhone 推出时,时任微软 CEO 的鲍尔默在接受采访时不断耻笑苹果,觉得 iPhone 是「垃圾」,比如他在采访时就说到:
Hahahah, Who the fuck wants a $500 device without keyboard?
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件事,我们过去 7-8 年,一直在开发 iOS 和 Android app,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工程师们,沉浸在这两个平台的开发里,很容易就产生像鲍尔默那样的言论,什么?开发微信号?开什么国际玩笑?
并不是说,开发微信号总是好的,但从心态上,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永远敢于尝试新事物、迎接新趋势。
互联网产品开发的速度很快,迭代也很快,去试一试死不了人,但不试一下,你可能真的就落后了。
没有那么多红利期
「红利期」这个词,似乎在新闻报道里出现得越来越多。财经新闻如此,科技新闻也如此。
比如上周微信小程序刚刚开始内测,各个媒体就纷纷报道,这是「红利期」,现在去开发微信小程序,第一批上线,肯定能获得红利。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红利只存在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看到红利的人多了,自然就没有红利了。
订阅号上线时,没多少人认为最早一波做订阅号的人有红利,但现在回头来看,这波公众号获得了大量的粉丝,一个群发头条广告费可能就数十万。
渐渐地,微信平台火了,微信的活跃用户也接近 10 亿了,于是这些错过了订阅号的红利期的人,就认为微信的每一步动作,都能带来红利期。
你想想,现在有多少人、多少公司正在开发微信小程序?估计不会比正在开发 iOS app 的少,当这么多人同时都认为这是红利时,每个人能分到的红利能有多少?
我特别相信中国那句老话,「闷声发大财」,一句话也不说,自己摸索出真正的红利,那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微信小程序也好,未来有的其它平台也好,对每个人来说,将越来越公平,因为大家将越来越懂得怎样做平台,以及怎样和平台融洽相处。而且,平台也逐渐懂得,如何让每个参与者公平竞争。比如虽然「有可能学院」拿到了微信小程序的内测,但是,所有的内测者程序上线的时间和所有人是一样的,这一点在微信的官方文档里被写明了。
所以,别听太多媒体鼓吹红利期,当媒体都在鼓吹时,它肯定已经不是红利。服务跟不上,运营跟不上,你做个 app 做个微信小程序都只是摆设。
创业者应该如何选择不同的平台?
创业不等于做一个 app。
大多数互联网创业,都是以 app 作为手段,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果我们能找到别的方式,同样低成本地提供服务,那开发 app 并不是必须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在选择开发原生 app、服务号、小程序之间,我有这些建议:
原生 app
考虑到原生 app 的开发、推广成本较高,游戏类、高粘性的社交类产品,依然适合开发原生 app。
工具类等对技术、对系统接口、对流畅性比较依赖的产品,比如地图,比如幻灯片制作工具,依然适合开发原生 app。
超高频使用的产品,也适合开发原生 app。
订阅号
订阅号只适合需要高频度给用户群发消息的产品,比如媒体。
服务号
服务号的接口比较丰富,用户使用频度不是特别高的服务型的产品,开发服务号是最佳选择。打车、外卖、团购等,都适合开发服务号。
通知类的产品,也适合开发服务号。因为服务号可以用「模板消息」,比如你刷卡后收到了银行服务号发来的通知,就是用的「模板消息」接口。
小程序
其实很多人没有仔细阅读小程序的文档,仔细阅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小程序在某些地方的限制,比服务号还要多。
比如从目前的文档来看,小程序无法给所有用户群发消息,「模板消息」也加了新的限制 — 只能发给 7 天内有互动的用户,但服务号基本上可以随时给用户发送「模板消息」的。
小程序内测当天,张小龙在朋友圈这样定义小程序:
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从这句定义可以简单猜测:
- 小程序可能没有「关注」功能,也就是意味着,你可能没有固定的粉丝。
- 用完即走,这更多地是对工具类应用进行描述时的用词,微信可能更鼓励开发工具类小程序。
我没有和微信团队的人进行太多沟通,但我对我的猜测比较自信,如果猜测准确,那么:
查询类、工具类、非高粘性的产品,适合开发小程序。其它的,可能选择服务号依然是更佳的选择。
你看,这么一简单的分析,「红利期」就至少被打掉了一半。
总结
并不是因为我多么喜欢微信,也不是因为我们推出了「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开发」培训,就鼓吹大家优先开发微信号,腾讯没有给过我任何好处,而是我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认为基于微信平台去开发,是当前的最优选择,尽管微信平台并不完美。
本质是,创业就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为了挣钱,互联网创业和开个餐馆,目的是相同的。做生意就要顺应变化,寻找利益最大化的路径。至于这条路径是通过做一个 app 来实现,还是做一个微信公众号,是需要根据当时的利弊判断的。
微信也有可能衰落,但平台一直会有,对于创业者来讲,必须与时俱进,选择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入口。平台本身也是商业公司,要想在平台上盈利,学会和平台相处并共赢也是必须的。
红利期没那么多,也并不是没有,当有了新的平台,我们首先要敢于去尝试。
小建软件园 的链接我这边有问题。可否烦请您确认下?
作为用户我还是觉得可靠性、用户体验啊、流畅性这些更重要些。如果以微信为平台的话,不晓得能不能带的动。另外不知道滋不滋磁3D Touch和Widget
当看到柯达的时候就吐了
soft, too soft to be true.
你好!
如果標題是《為什麼必須開發微信公眾號》,這是一篇好文章。可是,現在標題說“只開發”,就文不對題了